字词 | 苤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苤蓝 【概况】: 异名 茄连、撇蓝(《纲目拾遗》)。 基源 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擘蓝的球茎。 原植物 擘蓝Brassica caulorapa Pasq.(B.oleracea L.var.gongylodes L.;B.oleracea L.var.caulorapa DC.,又名甘蓝(《群芳谱》),玉蔓菁(《山西通志》),球茎甘蓝(《内蒙古植物志》),芥蓝头(广东)。 历史 本种始载于《群芳谱》,后《植物名实图考》亦收载,但均以甘蓝为其正名,经考其记载及附图实为本种。 形态 二年生草本,植株光滑无毛,具白粉。第一年生茎短缩,近地面部分逐渐膨大成球状体或扁球体,直径6~15cm,表面淡绿色,光滑无毛,常被白粉或带紫色,内面肉质,乳白色,微有辛辣味。叶集生于球茎的顶部,具长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圆形,长8~25cm,叶基部两侧有1~2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牙齿;第二年生茎伸长,高25~80cm。基生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8~10cm,宽2~4cm,无柄,不抱茎;基部渐狭呈翅状,叶缘具疏齿或凹波状疏齿。总状花序顶生,开花后花序轴渐延伸;花大,疏松排列;萼片4,直立,宽披针形,乳黄色,光滑无毛,外侧2枚较大,基部略呈囊状,内侧2枚较小,边缘均内凹;花瓣乳黄色,长倒卵形,长1.8~2cm,基部具爪,瓣片顶端钝圆,全缘;雄蕊6,外侧2枚稍短,花丝线形,花药戟形;具蜜腺;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1.5cm,花柱不显,柱头头状。 长角果长圆柱形,顶端具短喙;果梗斜向著生。种子球形,直径1~2mm。 花期4~5月,果期3~6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15页.405图) 生境与分布 中国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 。【生药】: 采集 4~7月播种者,夏、秋季采收球状茎;9月播种者,冬、春季采收。 【化学】: 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Ca、P、Fe[1],及胡萝下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7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02 【药性】: 性味 甘、辛,凉。 ❶ 《滇南本草》:“辛、涩。” 功效 利水,消肿,解毒。 主治 小便淋浊,大便下血,肿毒,脑漏。 ❶ 《滇南本草》:“治脾虚火盛,中膈存痰,腹内冷疼,小便淋浊;又治大麻风疥癣之疾;生食止渴化痰,煎服治大肠下血;烧灰为末,治脑漏;吹鼻治中风不语。皮能止渴淋。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生食或烧存性研末。 外用:捣敷、研末吹鼻。 使用注意 《本草求原》:“耗气损血,病后及患疮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脾虚浮肿:擘蓝60g,糯米草30g,水皂角30g,萝下头30g,木防己9g,大腹皮9g。水煎服。” 单方应用 《四川中药志》:“治无名肿毒:鲜苤蓝适量,捣绒敷患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