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诗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诗屏 【简介】: 淸·何绍基书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纸本。行书。凡十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三百字。167.5×34.8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赏析】: 乾嘉碑学大师的行草书虽然也溶合了碑的内容而各自有独特的风貌,但他们大都以篆隷名世,行草书往往都出现在落款题跋之中,居从属的地位。而何绍基亦“溯源篆分”,但其行草书已成其书法艺术的主体部分,此《苏轼诗》四条屏,可说是其行草书的代表作品。 从此《苏轼诗》四条屏看何绍基行草的艺术创新,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笔法上,何绍基纯用篆隷及北碑笔法,线条浑劲而有力,严格的中锋及颤笔的交替使用,使线条有一种外柔内刚的韧劲;断连停止,顺势而下,随其自然,且以断爲主,断中见连,突破了明末淸初行草书“飘带式”的俗套;篆隷笔法的大量使用,与由楷体入行草的八法相比,明显地简化了笔法而增加了书写的随意性,显得更灵活自然。特别是洒脱的长撇和长长的弯鈎的大量运用,更有云飞雾昇、飘飘欲仙的意味。其次,结构以斜爲主,在斜正的顾盼照应中求得章法的平衡和谐,并且,注重结构的疏密与开合,以密以合爲主,以疏以开爲附,使文字量颇大的艺术作品无压抑和不透气的感觉;整个作品以行书爲主,然有少数楷、隷及草相杂其间,错落有致、随心所欲,如此,则斜正、疏密、开合及正体草体的交替使用,使整个四条屏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貌似散乱而极具阵法。其不以统一齐整取胜,而在变化,各具形态,各自爲政的独立中求整体的和谐,在如此之多的文字变化中体现其独特的风格,可见何绍基把握和丰富文字造型的能力,体现大师驾驭文字的气度和魄力。因此,《淸稗类钞》中评何绍基书法“行体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确是很有道理的。 何绍基这种以篆隷爲底蕴,以断、斜爲主构,拙中见巧,飘逸脱俗的行草风格的出现,是对巧媚柔弱的淸代帖学有力突破。淸代的扬碑抑帖,实质上是碑帖的结合,艺术的综合就是创新,何的行草书比传统帖学融滙渗透了更多的内容,其内涵就更丰富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