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臭牡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臭牡丹 【概况】: 异名 大红袍(《植物名实图考》),臭珠桐(《福建民间草药》),矮桐(《江西民间草药》),逢仙草(《湖南药物志》),臭树(《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 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臭牡丹的茎、叶。大青属全世界约400种;中国有34种、6变种,其中19种和变种供药用。 原植物 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i Steud.(Cl. foetidum auct.non D.Don;Cl.yatschuense H.Winkl.),又名大红花(湖北、湖南、贵州),臭芙蓉(江西,福建)。 历史 (《纲目拾遗》)始载,云:“叶形与臭梧桐相同,但薄而糙,气亦臭,五月开花成朵,一蒂百花,色粉红。”(《植物名实图考》)亦载:“一名臭枫根,一名大红袍,高可三四尺,圆叶有尖,如紫荆叶而薄,又似桐叶而小,梢端叶颇红,就梢叶内开五瓣淡紫色花,成攒,颇似绣球,而须长如聚针……”。按上述及附图确为本种。 形态 灌木,高1~2m,植株具臭味。小枝近圆形。叶对生,叶柄长5~15cm;叶片纸质,宽卵形或卵形,长8~20cm,宽5~15cm,基部近心形或截形,边缘具锯齿,顶端尖或渐尖,表面散生短柔毛,背面疏生短柔毛及散生腺点或无毛,基部脉腋有数个盘状腺体。聚伞花序呈伞房状,顶生而密集,具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状苞片,长约3cm;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8cm;花萼钟状,被短柔毛或疏生盘状腺体,长2~6mm,萼齿三角形或狭三角形;花冠淡紫色、红色或紫红色,花冠管长2~3cm,裂片5,倒卵形,长5~8mm;雄蕊4,与花柱均突出花冠外;子房4室。核果近球形,径约0.6~1.2cm,熟时蓝黑色。花果期5~1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1分册.178页.图9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湿润山坡林缘、沟谷、灌丛或路边、宅旁,也有栽培。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广西。印度北部、越南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季采收茎叶,晒干。 【化学】: 含生物碱[1,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82 [2]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708 【药理】: 本品叶的提取物有抗病毒作用。 参考文献 CA 1973;78∶55310s 【药性】: 性味 ❶ 《福建民间草药》:“辛,温。有小毒。” 功效 活血散瘀,消肿解毒。 主治 痈疽,疔疮,乳腺炎,关节炎,湿疹,牙痛,痔疮,脱肛。 ❶ 《纲目拾遗》:“洗痔疮,治疔,一切痈疽,脱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乳腺炎:鲜臭牡丹叶250g,蒲公英9g,麦冬全草120g。水煎冲黄酒、红糖服。” ” ” 单方应用 ❶ 《赤水玄珠》:“治疔疮:苍耳、臭牡丹各60g。捣烂,新汲水调服。泻下黑水愈。” ” ” 食疗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火牙痛:鲜臭牡丹叶30~60g。煮豆腐服。” 每日服1次,服药期间忌食豆类、生冷等食物。勿同时服解表发汗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