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臭灵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臭灵丹 【概况】: 异名 狮子草(《滇南本草》),臭灵丹草(《中国药典1977年版》),臭叶子(《昆明中草药》),归经草、大黑药(《云南中草药》),鹿耳林(《贵州草药》),六棱菊(《浙江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菊科六棱菊属植物翼齿六棱菊的全草或叶。 原植物 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DC.)Benth.(Blumea pterodonta DC.) 历史 始载于《滇南本草》。 《植物名实图考》中有飞廉1图,所绘并非飞廉,而是本品。《中国药典1977年版》亦有收载。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体被绿白色粘性腺毛和柔毛,有恶臭。茎具羽状齿裂的翅。 叶无柄,中部叶片倒卵状椭圆形,长7~10cm,宽2~3.5cm,基部渐狭,沿茎下延成茎翅,两面疏生柔毛杂以腺体;上部叶渐小,叶片倒卵状长圆形。头状花序在枝顶排成总状或近伞房状的大型圆锥花序,花序梗密被腺状短柔毛;总苞近钟形,长约8mm,总苞片7层,外层长圆形,边缘干膜质,背面被腺状短柔毛,内层上部有时紫红色、线形,最内层常丝状;缘花雌性,花冠丝状;中央两性花管状,裂片背面有乳头状突起。瘦果近纺锤形,长约10mm,有10棱,被白色长柔毛;冠毛白色,易脱落。 花果期4~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5卷.49页.图版8∶6-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空旷草地或山谷疏林中。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 中南半岛、印度及非洲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6~7月采收叶,阴干。 【化学】: 从全草中分离和鉴定了14个化合物。 其中有3个新成分。为臭灵丹二醇(Pterodondiol,4β,11-二羟基-对映-桉烷)(1)、臭灵丹三醇甲(Pterodontriol A,2α,4β,11-三羟基-对映-桉烷)(2)和臭灵丹三醇乙(PterodontriolB,1α,4β,11-三羟基-对映-桉烷)(3)。 参考文献 云南植物研究 1993;15(3)∶303 。【药理】:❶ 祛痰作用 家兔吸入0.9%氨水2h,使其产生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po臭灵丹液(先提取其挥发油,再将药渣作成煎剂,并将挥发油加入煎剂中,每1ml含生药5g),剂量为3ml/kg,能显著减少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可能是本品所含挥发油部分由呼吸道粘膜排泄,对其有温和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痊愈,减少过多的痰量。 臭灵丹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脱氢酶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于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测定法)❹ 其它作用 臭灵丹对人工发热家兔无解热作用,对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未见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90。【药性】: 性味 苦、辛,寒。 ❶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寒,苦。”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支气管炎,疟疾,痈肿疮疖。 ❶ 《滇南本草》:“治风热积毒,痈疽,疮疖,疥癣,血风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云南中草药》:“治腮腺炎:鲜臭灵丹,捣烂敷患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