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自扣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自扣草 【概况】: 异名 毛茛(《本草拾遗》),鸭足板(四川)。 基源 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禹毛茛的全草、叶或根。毛茛属全世界约600种;中国约90种,药用的有10种。 原植物 禹毛茛Ranunculus cantoniensis DC. 历史 毛茛始载于《本草拾遗》。在《纲目》中记述:“毛茛即今毛堇也,下湿处即多,春生苗,高尺馀,一枝三叶,枝有三尖及细缺,与石龙芮茎叶一样,但也有细毛为别,四、五月开小黄花,五出,甚光艳,结实如欲绽青桑椹,如有尖 形态 多年生草本。须根伸长簇生。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与叶柄均密生开展的黄白色糙毛。 叶为3出复叶,叶片宽卵形,长3~6cm,小叶卵形,边缘密生锯齿或齿牙,顶端稍尖,两面贴生糙毛。 花序有较多花,生茎顶或分枝顶端;萼片卵形,开展;花瓣5,椭圆形,基部狭窄成爪,蜜槽上有倒卵形小鳞片。聚合果近球形,直径约1cm;瘦果扁平,长约3mm,宽约2mm,无毛,边缘有宽约0.3mm的棱翼,喙基部宽扁,顶端弯钩状,长约1mm。 花果期4~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8卷,319页,图版9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0~2500m的平原或丘陵田边、沟旁水湿地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印度、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春末夏初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鉴别 全株长约40cm,暗褐色。茎有分枝,细长压扁,有纵皱纹,被灰黄色粗长毛,茎基带有须根。叶皱缩,叶片二回3裂,叶柄基部呈鞘状。 枝上部带有花或果实,大多脱落,露出长3~4mm的花托。 气微,味淡。以干燥、无泥沙杂质者为佳。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防霉。 。【药性】: 性味 甘、淡,平。 有毒。 ❶ 《岭南采药录》:“略有毒。” 功效 去翳,退黄,定喘,截疟,镇痛。 主治 目翳,黄疸,哮喘,疟疾,关节炎。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发泡、塞鼻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❶ 《广东中药》:“其汁液切不可点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生草药性备要》:“治眼病去膜、痘眼亦好:铜钱1个,放在脉门之上,自扣草捶烂,敷在钱眼处则扯毒,有泡亦无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