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胆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胆矾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石胆(《本经》),黑石、铜勒(《吴普本草》),翠胆矾(《本草蒙筌》),蓝矾(《中药材手册》),鸭嘴胆矾(《济生方》)。 基源 胆矾为硫酸盐类胆矾族矿物。 原矿物 正品胆矾一般指胆矾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或化学制品。 历史 胆矾原名石胆,最早记载于《本经》。《纲目》释其名曰:“胆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矾,呼为胆矾。”《别录》载:“其为石也,青色多白文,易破,状似空青。”陶弘景谓:“今人时有采者,状如琉璃而有白文,易破折。”苏恭谓:“此物出铜处有之,形似曾青,兼绿相间,味极酸苦,磨铁作铜色,比是真者。”本草所谓“青”,即现在所说的“蓝”,间有白色文,有时微带绿色,以及光泽、性质、气味、产状等均与现今的胆矾~致。宋·苏颂已指出胆矾要精制,谓:“但取粗恶石胆合消(硝)石销溜而成之。块大色浅,浑浑无脉理,击之则碎无廉棱者。 ”直至现在胆矾原矿直接药用很少,须加工精制。 形态 胆矾属于三斜晶系。 单晶体呈板状或短柱状,但不常见。集合体常呈致密块状、钟乳状、肾状或粒状。 天蓝色、蓝色,有时微带绿色;条痕无色。玻璃光泽。 硬度2.5。性极脆。 断面贝壳状。密度2.1~2.3g/cm3o 产状 胆矾系含铜硫化物氧化分解的产物。 主要产于气候干燥地区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铜矿坑道中常见由矿坑水生成胆矾。 产地 主产于云南昆明、会泽,山西锋县等地;江西、广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挖。 采挖后,选择蓝色,具玻璃光泽的结晶;或用化学方法以硫酸作用于铜片制成。 鉴别 性状 胆矾呈不规则斜方扁块状、棱柱状。表面不平坦,有的面具纵向纤纹状纹理。蓝色或淡蓝色,条痕白色或淡蓝色。半透明或透明。具玻璃光泽。 质脆,易碎。气无,味酸、涩。 理化 ❶ 胆矾易溶于水,水溶液显蓝色。 1)取水溶液,滴加氨试液,即生成蓝色沉淀;加过量氨试液,沉淀即溶解,成为深蓝色溶液。 2)取水溶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显红棕色或生成红棕色沉淀。 3)取水溶液,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4)取水溶液,加醋酸铅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在醋酸铵试液或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胆矾,除去杂质,捣碎或研细用。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风化。 。【化学】:胆矾主为5个结晶水硫酸铜CuSO4·5H2O。 其中CuO31.87%,SO332.06%,H2O36.07%。常含Mg和Zn。 参考文献 青藏药用矿物.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111 。【药理】:胆矾能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中枢兴奋而催吐。 参考文献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01 【药性】: 性味 酸、辛,寒。 有毒。 ❶ 《本经》:“酸,寒。” 桐君:辛,有毒。扁鹊:苦。 ” 归经 入肝、胆经。 ❶ 《纲目》:“入少阳胆经。” 功效 催吐,祛腐,解毒。 主治 风痰壅塞,喉痹,癫痫,牙疳,口疮,烂眩风眼,痔疮,肿毒。 ❶ 《本经》:“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痛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3~0.6g。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洗眼。 使用注意 体虚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方选和验方 ❶ 二圣散《济生方》治缠喉痹急喉风:鸭嘴胆矾7.5g,白僵蚕(炒)15g。 研末,每以少许吹喉,立吐痰涎。 ” ” 另以木鳖子1个,去壳磨井水,以鹅翎沾水蘸药敷患处。” 单方应用 ❶ 《谭氏小儿方》:“治初中风瘫缓,1日内:胆矾末0.4g(成人3g)温醋汤调下,立吐出涎,便自醒。” ❶ 李时珍《纲目》:“石胆,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 如恶寒之喉痹,原因郁热,非属相火,宜消阴伸阳,不宜收阳助阴。投剂者,可得卤莽乎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