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成于前3·4世纪,前2世纪写定)
梵文译音,意思是《罗摩传》。 史诗,相传为印度古代诗人跋弥(意译为“蚁垤”)作。梵文写成,全诗共7篇,近20000颂(旧本约24000颂。 一颂两行,每行16个音节)。 史诗叙述阿逾院城国王受小后胁迫,将王子罗摩放逐;跟随罗摩流放的妻子悉多被罗刹王劫走,囚于楞伽城,金翅鸟王力劝罗摩同猴王须羯哩婆结盟,共同营救悉多;神猴哈奴曼跳过大海,找到悉多,并火烧楞伽城;最后女罗摩率猴子大军救出悉多,夫妻团圆,王位恢复。 最后一篇写罗摩与悉多第二次离合,可能是后加的内容。一千多年来,对史诗思想内容有多种多样的解释,认为它或是影射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向南方;或是赞颂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或是宣扬君、臣、父、子的伦理教条;或是歌颂站在平民一边、支持正义战争的英雄;或是歌颂新兴的地主阶级,等等。肯定的一点是,作者把罗摩和悉多作为英雄形象来刻划,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总的风格是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但已有精雕细刻的倾向;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印度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