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学
从隋文帝时期开始设立的学习自然科学的专科学校。 随著隋朝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官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隋文帝建国初年,重视文化教育,除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外,还设有书学、算学和律学,归国子寺领导,算学设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但在文帝晚年废止。 至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自然科学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研究自然科学的专科学校,显庆元年(656)始置算学。 显庆三年废止。龙朔二年(662年)又复置算学。次年隶属于秘阁。 算学招收文武八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学。学生修业年限大致6年左右。据《宋史·选举制》记载。宋徽宗崇宁三年,重建算学,隶属太史局,学生入学资格分命官、庶人两种,定额200人。教材有《九章》、《骨髀》、《海岛》、《孙子》、《五曹》、算问、算法及天文书等。算学实行三舍法,上舍三等分别授以通仕、登仕、将仕郎。 清代康熙年间设置算学馆,选八旗子弟入学,至乾隆年间,亦招汉人、蒙古人入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