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技术
壮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引起有机物腐烂变质的一些原因,由此而产生了相应的防腐技术。防腐技术在墓葬中体现得比较充分。贵县罗泊湾一号墓的椁室四周均填塞5—15厘米厚的青灰色的膏泥,膏泥之上盖一层8厘米的草帘,帘上填铺25—30厘米的经过烘烧的坚硬粘土,具有防止水气、空气渗入椁内的作用。相类的防腐技术,不仅应用于汉代,直到明清时期仍有使用。1984年在苍梧县新地公社的一座明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较好的古尸。令人惊奇的的是,此尸暴露于空气、阳光中,亦被雨水浸泡20天后,复埋地下,又再次挖出,尸体仍不腐烂。据研究,尸体保存良好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采用有效的防腐措施。首先,对尸体进行药物处理,出土时仍有药物香气。其次,厚实的樟木棺材起着隔绝外界空气的作用,樟木本身具有抗虫性能,再次,墓室四面堆以厚70—150厘米的生石灰层,能保证墓室内空气干燥不利于细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