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叶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淡竹叶(《别录》)。 基源 为禾本科刚竹属植物的叶。刚竹属全世界约50余种,主产亚洲东部;除少数种外,均产中国。 原植物 正品竹叶一般为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Mitf.)Stapf(Phyllostachys henryi Rendle),又名甘竹(《广群芳谱》),白竹(江苏),毛金竹(浙江)。另有两种也较广泛地作为竹叶应用: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Carr.ex A.et C.Riviere,又名 历史 始载于《别录》,被列为中品,载:“大寒,无毒。主治胸中痰热。欬逆上气。”唐甄权《药性本草》论竹叶:“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纲目》论淡竹叶曰:“煎浓汁。漱齿中出血。 洗脱肛不收。”据毕培曦《竹的药用价值初深》一文除论及竹叶的效用外,还称:本草内提到的品种有 余项参见“竹茹”条。。【生药】: 采集 随时采鲜者入药。 鉴别 叶狭披针形,长7.5~16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mm,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药性】:性味 甘、淡,寒。 ❶ 《别录》:“辛、平,大寒。” 归经 入心、肺、胆、胃经。 ❶ 《滇南本草》:“入肺。” 功效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 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❶ 《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生石膏,治肺热咳嗽,气逆不得平卧,口舌生疮,口干渴。 ❷ 配竹茹,治胃经湿热泛恶呕吐,心烦,溺少色赤,黄疸。 方选和验方 ❶ 竹叶汤(《圣济总录》)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100~200ml。 ❷ 竹叶汤(《金匮要略》)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60g,葛根40g,防风14g,桔梗、甘草各14g,桂枝14g,人参14g,附子(炮)1枚,大枣15枚,生姜60g。上10味,以水适量煮取至1/4,分温3服。 温覆使汗出。 上作1服,用水400ml,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❹ 导赤散(《医方简义》)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6g,木通3g,生甘草2.5g,车前子(炒)9g,生地黄18g。水煎服。 水1200ml,先煎石膏、生地黄,得750ml再入余药,煮成300ml,先服150ml,候6时覆之,病解后停服,不解再服。 甚者加石膏20g,冬米(即晚粳米)10g。水煎服。 ❾ 竹叶黄芪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痈疽发背,各种疔毒,表里不实,热甚,口干大渴者:人参、生黄芪、煅石膏、制半夏、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川芎、当归、黄芩各3g,生地黄8g,竹叶10片。加生姜3片,灯心20根,水煎,食远服。 食疗 淡竹叶粥(《圣惠方》):“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60g,粳米适量,茵陈15g。作粥食之。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阳明客热,则胸中生痰,痰热壅滞,则咳逆上气。竹叶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则痰自消,气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无非假其辛寒散阳明之邪热也。 ” 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凉血分之热,除柏叶不效。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