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湖七月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1),峨冠盛筵(2),灯火优傒(3),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4),名娃闺秀(5),携及童娈(6),笑啼杂之,环坐露台(7),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8),弱管轻丝(9),竹肉相发(10),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11),酒醉饭饱,呼群三五(12),跻入人丛(13), 昭庆、 断桥(14), 呼嘈杂(15), 装假醉,唱无腔曲(16),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17),净几暖炉,茶铛旋煮(18),素瓷静递(19),好友佳人,邀月同坐(20),或匿影(21)树下,或逃嚣里湖(22),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23),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24),避月如仇。是夕好名(25),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26),轿夫擎燎(27),列俟岸上(28)。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29),赶入胜会(30)。以故二鼓以前(31),人声鼓吹(32),如沸如撼(33),如魇如呓(34),如聋如哑(35)。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36),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37),官府席散(38),皂隶喝道去(39),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40),灯笼火把如列星(41),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42),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43),断桥石磴始凉(44),席其上(45),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46),山复整妆(47),湖复頮面(48)。向之浅斟低唱者出(49),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50),拉与同坐。韵友来(51),名妓至,杯箸安(52),竹肉发。月色苍凉(53),东方既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54),清梦甚惬(55)

〔注释〕(1)楼船: 舱作楼形的大船。箫鼓: 这里用作动词,吹箫击鼓。(2)峨冠:高高的帽子。(3)优: 优伶,演戏的人。傒(xi):通“奚”,仆人。(4)亦船亦楼: 即楼船。(5)娃: 美女,这里指歌妓之类。闺秀: 大家女子。(6)童娈(lian): 即娈童,俊美的男童。(7)露台:指楼船上的阳台。(8)浅斟:慢慢饮酒。低唱: 低回宛转地歌唱。(9)管:指吹奏乐器,如箫笛之类。丝: 指弹拨乐器,如琴瑟之类。弱: 轻柔。(10)竹: 指管乐器,竹制,如箫、笛、笙之类。肉: 指歌喉。相发: 相互协和。(11)帻(ze): 古代男子包头发的头巾。(12)呼群三五:彼此呼唤,三五成群。(13)跻(ji): 登。这里指挤进。(14)昭庆: 昭庆寺,又名菩提院,在西湖东北岸,后晋天福元年(936)吴越王修建。断桥: 原叫宝祐桥,唐代称为断桥,在西湖白堤东端,靠近昭庆寺。(15)(xiao)呼: 高声乱叫。 (16)无腔曲: 不成调的曲子。 (17)轻幌(huang): 轻细的帐幔。(18)茶铛(cheng):烧茶的小锅。旋: 随即。(19)素瓷: 白净的瓷杯。静递: 静静地传递。(20)邀月同坐: 邀请来在月下同坐。(21)匿影: 藏身。(22)嚣: 吵闹。里湖: 西湖以苏堤为界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苏堤以西为里湖。(23)作意: 着意,用心。(24)巳出酉归: 古人以十二地支记时,从夜半(零时)开始,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巳时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时为下午五时至七时。(25)好名: 追求名声。(26)犒: 用食物或财物慰劳别人。(27)擎(qing)燎: 举着火把。(28)列:列队。俟: 等候。(29)速: 这里用作使动词,催促。舟子:船夫。放:行(船)。(30)胜会:热闹的集会。(31)二鼓:二更天。古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二更约为晚上九时至十一时。(32)鼓吹: 指音乐声。(33)撼:摇动。(34)魇(yan):梦魇,作恶梦时发出呻吟或惊叫。呓(yi): 说梦话。(35)如聋如哑: 象聋子大声呼叫,象哑巴一样说不清。(36)止: 通“只”。篙: 撑船用的竹杆。(37)少刻: 片刻,不一会儿。(38)席: 宴席。(39)皂隶: 衙役。喝道: 官员外出,衙役们在前面开路,喝令行人闪开,叫喝道。(40)怖: 吓唬。(41)列星: 罗列天空的星。(42)赶门: 急忙赶路进城门。(43)舣(yi)舟:拢船靠岸。(44)石磴:石阶。(45)席:这里用作动词,摆开宴席。(46)月如镜新磨:月亮好象刚刚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47)复: 重新,又。整: 整理。(48)頮(hui)面: 洗脸。此处指湖面复归明洁。(49)向: 刚才。(50)往通声气: 过去打招呼。(51)韵友: 风雅的朋友。(52)箸: 筷子。安: 摆好。(53)苍凉: 凄凉。(54)拍人:扑人。(55)惬(qie):惬意,心满意足。

〔鉴赏〕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又当七月十五,该有多少湖光山色可写,历代文人又总是把自然景象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可是,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却别开生面,脱开窠臼。劈头一句: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作者一笔撇开其他情景,不涉墨于景,只着色于人,艺术构思别具一格。文章在短短的一句交代过后,直入描写中心: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总领下文。然后逐类加以描述,“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这里所勾画的是达官贵人在月下的情景。作者虽未明点其身分,但是从他们乘坐的楼船,戴着高高的帽子,摆着丰盛的筵宴,点起明亮的灯火,有优伶演唱、仆人侍候的排场等的描述中显示出了他们的身分、地位。“声光相乱”描述了情态。“光”字落实了前面的“灯火”; “声”字落实了前面的“优”字; “乱”字则生动地描述了纵情寻欢的情景。正因为他们忘乎所以地取乐,才会“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使得情景描述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作者在描述了这一幅画面后,紧接着用画笔描出: “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这里所描述的情景与上句有所区别。他们不是在灯红酒绿中狂欢狂乐,而是在歌伎、男童、闺秀的簇拥下,环坐平台,取笑作乐。“笑啼杂之”的“杂”字和上文的“声光相乱”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嬉笑声和啼叫声混成一片,这就描出了笑中取乐的糜烂情态。而“左右盼望”心不在焉的情态,就准确地揭示了 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原因,流露出作者的轻蔑之情。至于第三种人,“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这类人和前两类不同,他们月夜游湖有自己的方式: 陪伴者不同,取乐方式不同; 而其心理也颇有独特性: “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第四种人,“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 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这是一批市井细民,中间夹杂了一些无赖汉。这伙子人也看月亮,也看观赏月亮的人,也看那些不看月亮的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视线分散,搅在人群中起哄,凑热闹,因而在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真正看到。作者接着写的第五种人: “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这种人的高情雅志,显然是指的文人骚客。这正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

完成了对五种人看月的情态描述后,作者用重彩浓墨写杭州人游湖的热闹景况。“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从点出“巳”时,“酉”时,就一笔剖露了他们“避月如仇”的实质。“是夕好名” “逐队争出”,一个“好”写出了他们好图虚名,一个“争”表现了他们迫不及待、蜂拥出城的情态。为了达到出城目的,不惜“多犒门军酒钱”,以至“轿夫擎燎”,大白天也举起火把,这就含有讽刺意味了。他们“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俟”到“入”的动词变换及几个动词的连用,把游客急切的动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巳”,一句接一句,如急管繁奏,描述了游船繁杂的情景,特别是连用几个比喻,精妙恰当,写出了嘈杂的声浪。“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这段文字是写游人们归去时的生动情景,恰与来时的匆忙形成呼应。随后,作者描述了真正欣赏西湖七月十五月色的人们。“吾辈始舣舟近岸”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文笔清新动人,“如镜新磨”的比喻写出了月色的娇美。这幅画面是前文所写景象的对比,特别是,前面繁复的文字,无一字直接写月亮的形象,只有到这时才正面写出,个中匠心,引人深思。意在说明只有他们才能领略西湖的月夜之美。他们在万籁俱寂之中,纵舟于湖面之上,“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有言尽意无尽之妙。

这篇散文格调清新,描述生动,文词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由于西湖七月半是个狂热的节日,作者所要描述的是游人,因而,文章一开始用“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一句话,点出了题旨的中心。而以“看月”和“不看月”作为全篇主轴,形成对衬的结构框架。作者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把西湖游客分成五种人加以描绘。在描绘时都是根据文章一开始所确定的“看”字来进行的,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描绘有着明确的着眼点。所以,作者虽然把五种人并列起来写,但是,都以“看之”来收束,因而不显得散乱。这五种人的描绘经过了作者的艺术概括和提炼,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虽然作者没有对每一种人的身分和社会地位加以提示,但是,我们通过各自的游湖情景的描述,完全可以推测和想象得到。这就显示出作者艺术描写的高超本领。五种游人的描绘,相对独立,各自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在每幅画面的描写中,都是用简练传神的笔墨描绘出他们游湖的方式和情态,文词的艺术概括力很强。在每句中总是先作具体描述,然后指出他们观赏明月的态度,语词凝练,一经点示,便昭然若揭,确实有画龙点睛的妙用。作者在刻画五种人时,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既描绘出他们的具体形象,又注意传送出他们的情怀,同时还表现作者的抑扬褒贬,看出作者主观评价的倾向性。文章先总述一笔,然后按不同类型加以分述,分述过程中,虽然是平均用墨,但是每幅画之间又恰成前后映衬。分述过后,再加以综合描述,描述了西湖七月半游人的狂潮,也把文章推向全篇的高潮。在综合描述后,转入单独描述,写包括作者在内的一类人游湖的情景。作者在行文时,有合有分,有概括描述有具体描述,有综述也有分述,有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有人物情态的描述,显示出章法的多变化。而作者所欣赏的“吾辈”游湖的方式和情怀,放在最后一部分进行,这是作者笔墨的落脚点。因而前面的大段文字,就或明或暗地发挥了对比映衬作用,作者逐层过渡,一路写来,使得最后部分显得顺理成章。文章的描述好象是电影中的镜头,一个镜头就是一幅图画。但是镜头和镜头之间又不是割裂开的。除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还适当地把前文已有的描述挪到后面来,例如“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等句子,就把前后画面适当地加以勾联,并且组合成一幅新的艺术画面。这样,整个文章既做到章法的多变化,又做到结构的严谨。这是写作艺术上的又一个重要特色。

这篇文章文词上笔墨变幻,丰富多彩。有时浓墨重彩,有时又素色淡化,这一切都根据不同的描写对象和需要来安排。在描写游湖狂潮时,泼墨如雨,淋漓尽致。精妙的比喻和纵情的描述相结合,文气酣畅。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人流如潮的繁闹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人声鼎沸的嘈杂音响。由于作者既用浓墨重彩,又用素色淡化,因而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了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艺术境界。特别是最后一句“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意境深远恬淡,令人遐想不已。整个文章的语言声色兼备,清新喜人。作者常用四字一句的语言结构,很有概括力和表现力,读起来觉得圆润顺畅,余香满口。

字数:5026
裘取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32-1337页.

《西湖七月半》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西湖七月半》

 散文。张岱作。见《陶庵梦忆》。文中描绘了西湖中元节的景象,描述来西湖看月的五类人及一些凑热闹、嘈杂拥挤的场面,而以“吾辈”待游人走后,清静玩月的高雅与庸俗之流作一对比。文中写各种游人,形象传神,细致而简洁,笔墨清丽,记叙中寓褒贬,含蓄隽永。

《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 ① 优: 优伶,戏曲演员。傒(xī 西): 通“奚”,仆人。 ② 娃: 美女,指歌妓。③ 童娈(luán 峦): 俊美的男童。 ④ 竹: 指乐器之声。肉: 指口中发出的歌声。 ⑤ 帻(zé 责): 古代男子包头发的头巾。 ⑥ 昭庆: 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 在西湖白堤东端,近昭庆寺。 ⑦ 嘄(jiào 叫): 同“叫”。 ⑧ 茶铛(chēng 称): 烧茶的小锅。⑨ 巳: 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 下午五时至七时。 ⑩ 魇(yǎn 眼): 梦魇,梦中惊悸。呓(yì 义): 说梦话。 ⑪ 舣(yǐ 蚁): 附船着岸。 ⑫ 頮(huì 会)面: 洗脸。指湖面恢复明净。 ⑬ 韵友: 风雅的友人。

本篇选自《陶庵梦忆》。七月半,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中元节也是一个宗教迷信的节日,佛教徒在这一天作盂兰盆会,追荐亡灵,解其倒悬之苦(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谓“解倒悬”)。道教也在这一天诵经施食。杭州风俗,则于这一天倾城游湖,纵情作乐。此文即描绘各色游湖人等,随笔点染,形神逼肖,雅俗褒贬,了了分明。透过这幅五色斑斓的风俗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孤高自赏的生活情调和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第二段即写“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以五类看之”。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作者把我们从前一类市井好事之徒的喧闹中拉到另一个清净之地,见识见识另一类人。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幔,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炉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以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作者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各色人等,无不现身纸上,而作者似乎不动声色,五个“看之”,大有冷眼旁观之概。然而他的主观褒贬之情还是可以从笔下的形象中感知的。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第二类是无意风雅的豪门,第三类则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第四类是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雅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客。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以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也有所讥刺;对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却似乎欣赏其放荡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则显然引为同调。五类人,依次写来,如镜头推移,声态各异,境界不同。纷杂的情景再现于笔下,作者并不现身评点,却于客观的画面中分雅俗、寓褒贬,兼有史笔与传神之妙。

第三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巳出酉归,避月如仇”,即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湖,不会选择时间,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农历七月十五之夜,例应游湖,杭人出于好名,则成群结队而出。西湖在杭州城西,游湖须经城门,而城门关闭有定时,这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好晚些关门。二更以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连下六喻,形容声音嘈杂,含糊难辨。这一片刺耳的嘈音,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从视觉一面来说,则“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这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市。“少刻兴尽”,狂热的兴头维持不了多久,官老爷们宴席已散,衙役喝道,率先离去。船上的人也纷纷上轿,轿夫还以城门将闭来催促人们上岸,岸上的人也争先逐队进城。各色人等作鸟兽散。灯笼火把,排列成行,如闪烁的星星在夜幕中移动消失。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简直莫名其妙,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

“吾辈始舣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叙述,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叙述角度变换了,加强了主观的抒情色彩。“始”字,很可玩味,表示喧闹嘈杂的场面一告结束,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景即开始属于“吾辈”,“吾辈”也就开始登场了。“断桥石磴始凉”,这个“始”字,则表示被人踩热的石阶也刚刚退烧,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外化了的心理感受。“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三句,则写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一规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时,对景畅怀,与客纵饮,“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大醇小疵,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雅之士。五类人中唯此二者独留,故与之声气相通,有共同语言,拉来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这四个短句,写相得共赏之乐,节奏欢快,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一被俗人点污,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此文写人物场景,极纷繁复杂,而又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写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入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行文错综,富于变化,转接呼应,均极自然。开头奇警峭拔,结尾则韵味悠长,全篇运用对比映照,严于雅俗之分,而又妙在不作正面按断,令读者悠然会心,识其旨趣所在,艺术技巧委实是很高明的。

字数:3752
吴战垒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西湖七月半》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西湖七月半》

清·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11),笑啼杂之,环坐露台(12),左右盼望(13),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14)低唱(15),弱管轻丝(16),竹肉(17)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18),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19)入人丛,昭庆(20)、断桥(21),嘄(22)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23),净几暖炉,茶铛(24)(25)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26)树下,或逃嚣(27)里湖(28),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29)看月者,看之。

杭人(30)游湖,巳(31)出酉(32)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33),逐队争出,多犒(34)门军(35)酒钱,轿夫擎(36)(37),列俟(38)岸上。一入舟,速(39)舟子(40)急放(41)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42)以前,人声鼓吹(43),如沸如撼,如魇(44)如呓(45),如聋如哑(46)。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47)击篙,舟触舟,肩摩(48)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49)喝道(50)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51),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52)舟近岸,断桥石磴(53)始凉,席其上(54),呼客纵饮(55)。此时月如镜新磨(56),山复整妆,湖复颒面(57),向(58)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59),拉与同坐。韵友(60)来,名妓至,杯箸(61)(62),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63),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64)人,清梦甚惬(65)

【注释】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③以五类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类来看。

④楼船:指考究的有楼的大船。

⑤箫鼓:用作动词,指吹打音乐。

⑥峨冠:头戴高冠,指士大夫。

⑦盛筵:摆着丰盛的酒筵。

⑧优傒(xī):优伶和仆役。

⑨娃:美女。

⑩闺秀:有才德的女子。

(11)童娈(luán):容貌美好的家童。

(12)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

(13)盼望:都是看的意思。

(14)浅斟:慢慢地喝酒。

(15)低唱:轻声地歌唱。

(16)弱管轻丝:谓轻柔的管弦音乐。

(17)竹肉:指管乐和歌喉。

(18)帻(zé):头巾。

(19)跻(jī):通“挤”。

(20)昭庆:寺名。

(21)断桥:西湖白堤的桥名。

(22)嘄(jiào):同“叫”,呼叫。

(23)愰(huǎng):帏幔。

(24)铛(chēng):温茶、酒的器具。

(25)旋(xuàn):随时,随即。

(26)匿(nì)影:藏身。

(27)逃嚣:躲避喧闹。

(28)里湖:西湖的白堤以北部分。

(29)作意:故意,做出某种姿态。

(30)杭人:杭州人。

(31)巳(sì):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32)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33)是夕好名: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名,指“中元节”的名目,等于说“名堂”。

(34)犒(kào):慰劳。

(35)门军:守城门的军士。

(36)擎(qíng):举。

(37)燎(liào):火把。

(38)列俟(sì):排着队等候。

(39)速:催促。

(40)舟子:船夫。

(41)放:开船。

(42)二鼓:二更,约夜里九点到十一点左右。

(43)鼓吹:指鼓、钲、箫、笳等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奏出的乐曲。

(44)魇(yǎn):梦中惊叫。

(45)呓:说梦话。

(46)如聋如哑:指喧闹声震耳欲聋,自己说话别人听不见。

(47)篙:用竹竿或杉木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48)摩:碰,触。

(49)皂隶:衙门的差役。

(50)喝道:官员出行,衙役在前边吆喝开道。

(51)列星:分布在天空的星星。

(52)舣(yǐ):通“移”,停船靠岸。

(53)磴(dèng):石头台阶。

(54)席其上:在石磴上摆设酒筵。

(55)纵饮:尽情喝。

(56)镜新磨:刚磨制成的镜子。古代以铜为镜,磨制而成。

(57)颒(huì)面:洗脸。

(58)向:方才,先前。

(59)往通声气:过去打招呼。

(60)韵友:风雅的朋友,诗友。

(61)箸(zhù):筷子。

(62)安:放好。

(63)纵舟:放开船。

(64)拍:扑。

(65)惬(qiè):快意。

【译文】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摆着丰盛的筵席,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们;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娈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在船台上团团而坐,左盼右顾,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们;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丝竹声与歌声相互生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上衣不戴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我就看看他们;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的躲避月亮。这天晚上人们喜欢这个名目,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石磴上摆设酒,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字数:3260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10-614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