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菖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菖蒲 中药名。 出《本草图经》。别名:菖蒲,昌本,九节菖蒲,水剑草,苦菖蒲,粉菖,石蜈蚣,香草。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的根茎。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直径5~8毫米,外皮黄褐色。叶根生,剑状线形,长30~50厘米,宽2~6毫米,罕达1厘米,先端渐尖,暗绿色,有光泽,叶脉平行,无中脉。花茎高10~30厘米,扁三棱形,佛焰苞叶状,长7~20厘米,宽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侧裸露而出,无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狭圆柱形,柔弱,长5~12厘米,直径2~4毫米;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钝;雄蕊6,稍长于花被,花药黄色,花丝扁线形;子房长椭圆形。浆果肉质,倒卵形,长宽均约2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亦有栽培。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或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晒干。 干燥根茎略呈扁圆柱形,稍弯曲,有时分枝,一般长3~10~20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灰黄色、红棕色或棕色,环节紧密,节间长约3~6毫米,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数圆点状突起的根痕,并有细皱纹,节间有时残留叶基,纤维状,偶有短小细根。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淡棕色,可见环状的内皮层,维管束散在,中心部较显著。气芳香,味微辛。以条长、粗肥、断面类白色、纤维性弱者佳。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古人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本品亦有九节菖蒲之名。拣去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味辛,性微温。入心、肝、脾经。 功能祛风除湿,理气活血,豁痰开窍。治心胸烦闷,胃脘痛,腹痛,风寒湿痹,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恶疮疥瘙,霍乱转筋,崩漏,胎漏,禁口毒痢。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内服:煎汤3~6克(鲜品9~24克);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阴虚阳亢、烦躁多汗、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共捣汁灌下(《梅氏验方新编》)。 ❸ 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连翘9克(去心),犀角3克,川贝母9克(去心),鲜石菖蒲3克。加牛黄至宝丹1颗,去蜡壳化冲(《时病论》)。 ❺ 治中暑腹痛:石菖蒲根9~15克。磨水顿服(《江西草药》)。 ❻ 治噤口恶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30克,川黄连、甘草、五谷虫各9克。 为末,蜜汤调送少许(《本草汇言》)。 ❼ 治赤白带下:石菖蒲、破故纸,等分。炒为末,每服6克,更以菖蒲浸酒调服,日1服(《妇人良方》)。 ❽ 治小便1日1夜数10行:菖蒲、黄连,二物等分。治筛,酒服方寸匕(《范汪方》)。 ❾ 治痈肿发背:生菖蒲捣贴,若疮干,捣末,以水调涂之(《经验方》)。 ⑾治阴汗湿痒:石菖蒲、蛇床子等分,为末。日搽2~3次(《济急仙方》)。 ⑿治喉痹肿痛:菖蒲根捣汁,烧铁秤锤谇酒1杯饮之。⒀治诸般赤眼,攀睛云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点之(⑿⒀出《圣济总录》)。根茎和叶中均含挥发油(0.11%~0.42%),其主要成分是β-细卒醚63.2%~81.2%,细卒醚8.8%~13.7%,其次是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等。还含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本品有: ❸ 其他作用:石菖蒲煎剂在体外的筛选试验中,初步证明能杀死腹水癌细胞。挥发油对小白鼠有较强的降温作用,但不能对抗小白鼠的扭体反应,提示它没有镇痛作用。 对小白鼠的急性中毒主要症状为抽搐,外界刺激可诱发和加剧抽搐,最后死于强直性惊厥,说明中毒主要在兴奋脊髓。对某些真菌在试管内有抑制作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可作烟熏消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