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印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印本 版本名称。是用一种特选的细质石材制版印的书,所以称为石印本。方法是以胶性药墨把原稿写在特制的药纸上,稍干,将药纸复铺在石面上,用力压之,后揭去药纸,用水拂拭,趁水未干,滚上油墨;石面无字画处,因有水不沾墨,有字画处则尽沾油墨,铺纸经滚轴平压,印制成书。印完之后,用石淋水磨去字迹。底石可重复制版再印。所以石印不能像刻本一样的存版。石印设备简单,不要很大投资,制版也较容易,每次可印份数达数千,甚至逾万,远较刻版为多。石印于同治十三年(1874)传入中国(据土山湾印书馆的报告书),开始用作印刷教会内部的宣传品,光绪初即已经有私人设局承印一般印件。据著录现知最早的石印本小说有《后列国志》(《锋剑春秋》改题),光绪元年乙亥(1875)上海顺城书局石印(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二);《隋炀帝艳史》,光绪乙亥上海书局石印(胡士莹《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一般讲印刷史的都说石印于光绪二年始传入中国,不确。只是以上两种光绪元年的石印小说未见实物,著录是否有出入亦尚不能确认。石印传入中国较铅印晚,但印刷质量高于当时的铅印,且操作简便,所以比铅印的发展为快。光绪前期,铅印尚处幼稚阶段,印品质量粗糙,如当时的铅印本申报馆丛书,字体大小不匀,墨色忽浅忽深,行气也多不顺。而石印以手书上版,兼可充分发挥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点,又可绘制精图直接上石,不似刻本的要再经刻工之手,因之更为利便。石印本造价低,出书快,最宜于印行小说书,适合多数读者的购买力(如一大部大本石印插图《三国演义》只售二、三元,“四本头”小说只售二角),又能满足读者的“快读”要求(如时事小说随编随印),所以由晚清到民初,石印本小说风行一时。光绪初年石印初兴时,刻本小说尚能与石印本并行,至光绪中、后期刻本小说书几乎全部被石印本(后来铅印本亦兴起)淘汰。出版石印小说书的书局天津、北京、汉口、广州、杭州、苏州等地皆有开设,但主要集中在上海,资金雄厚,机器设备好,技术力量强,编辑、绘画人才多。著名的有点石斋、(以出版《点石斋画报》和《康熙字典》闻名于世)、同文书局、珍艺书局、广百宋斋、大同书局、蜚英馆、扫叶山房、上海书局、袖海山房、飞影阁、知不足斋等多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明书局、进步书局等大书店亦多有石印本。石印本小说书有的印制很讲究,阿英有《清末石印精图小说戏曲目》(《小说三谈》页126,收入《小说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其中著录的如《听月楼》20回,吴友如绘图,光绪甲午(1894)上海石印。像17幅,内3幅双人。每回2插图。《今古奇观图咏》40回,有光绪戊子(1888)管窥子叙,或即是此年所印。清溪逸史陆鹏绘图,甚精。每回1图,正叶印图,反叶印题词,外加各式不同图案框。大巾箱本。以上两种不详出版书坊,30年代即已不易见到。《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广百宋斋藏同文书局石印本,光绪12年(1886)印。有高昌寒食生(何镛)新叙。据莱阳赵氏本,增文登吕湛恩注。首《聊斋著书图》。每篇事迹各1图,也有少数文2则、3则共1图的,共444图,全书只有卷二《伏狐》第2则事涉秽亵,卷十五《夏雪》第2则并无事实,无从著笔,无图。每图又各题七绝1首,并以篇名篆为各式小印,钤之图中。阿英称此本为“《聊斋》插图本之最善者”。又有光绪十四年(1888)点石斋代印《镜花缘》100回,有石华、麦大鹏、洪棣元叙,又道光十年(1830)谢业梅摹像自叙,王韬新叙,新图100幅。6册。王韬在《镜花缘图像叙》中说:“予友李君,风雅好事,倩沪中名手,以意构思,绘图百,绘像二十有四。于晚芳园则别为一幅,楼台亭榭之胜,具有规模。诚于作者之用心,毫发无遗憾矣。”此本之图像,王韬评价甚高。此可能是《镜花缘》插图最多,最精之印本。此本后有翻印本,也有再增像本,但都不及此本之精美。清末石印本不只是小说书颇有精印之本,即石印本的杂志,也有印制精致的。如连载小说《海上花列传》的《海上奇书》,正文石印,楷书字体,笔画周正,一丝不苟,虽稍欠风韵,但仍较后来的正楷铅字有精神,因之有人竟拿了作小楷字帖用。《海上奇书》在石印小说杂志中有代表性,另详见《石印本个人杂志》条。石印精印本对当时出版界出版小说甚有影响。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书坊间出版石印本小说竞争日趋激烈,又有铅印本的压力,为降低成本,字体越来越小,纸张越来越劣,印刷也越来越粗陋,而铅印逐步改进,日臻完美,石印本也终被逐渐淘汰。石印本很快又发展到照像石印,俗称大石印,可保持与原稿面目相同。此种石印本从照像制版来说也通称为影印本,著录时或称为石印影印本,或径称为影印本。见《影印本》条。石印本在小说出版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是小说版本学的一个研究重点: (据韩锡铎《小说书坊录》,1987)。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家书坊曾刻过这么多种小说。这一时期又有几种较大部头的石印小说丛书出版,如《笔记小说大观》(进步书局,4函,499册);《清代笔记丛刊》(文明书局8函,158册)、《说库》170种(文明书局,6函,60册),等等,这类册数如此之多的巨型小说丛书,更是前所未有的。还有定期出版的石印本小说杂志等等,这种小说书极其繁荣的局面,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这种繁荣局面自然带来过去没有的、而应加以研究的新问题。 著录石印本不应称作刊本或简称为某处“刊”,因刊本和“刊”乃指刻本而言,应明确著录为“石印本”。阿英《晚清小说目》著录版本项不都明确,虽有少数著录为石印本或铅印本,很清楚了,但多种只著录为“刊”,究竟是刻本?石印本?还是铅印本?并不清楚。此是《晚清小说目》的一大缺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