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决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决明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真珠母(《雷公炮炙论》),腹鱼甲(陶弘景),九孔螺(《日华子本草》),千里光(《纲目》),鲍鱼皮(《山东中药手册》),金蛤蜊皮(《山东中草药》)。 基源 为鲍科动物皱纹盘鲍或杂色鲍等的贝壳。 原动物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历史 本品始载于《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李时珍在《纲目》中记载:“通五淋”《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现代广泛用为平肝潜阳、清热明目、通淋药。 《中国动物药》和《中国药用动物志》均收载之。 形态 皱纹盘鲍:贝壳大,呈耳状。 有3个螺层,螺旋部极小,螺体层极宽大,几乎占贝壳全部。壳顶钝,略高于螺体层的壳面。壳面深绿褐色,表面粗糙,生有很多不规则的突起,其边缘的一列突起尤其明显,这些突起极高,末端有4~5个开口,呈管状。壳的内面银白色,有绿、紫及珍珠样彩色光泽,边缘薄,呈刀刃状,质坚硬。 杂色鲍:贝壳卵圆形,质坚厚。其边缘有一行排列整齐的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小孔。 其中靠近边缘有7~9个开孔。 壳表面生有不甚规则的螺旋肋和细密的生长线,有时附有苔藓虫、龙介等。 生境与分布 皱纹盘鲍:生活于海水较深而海藻茂盛的岩石上,主要以褐藻、红藻等为食。分布于黄海、渤海。 杂色鲍:多栖息于盐度高、水质清和海藻丛生的水深约10m左右的岩礁海底。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此外,羊鲍Haliotis ovina Gmelin和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的贝壳均可做石决明用。 。【生药】: 采集 夏、秋季捕捉。 捕获后,将肉去净,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杂色鲍主产东海和南海。羊鲍、耳鲍主产南海。皱蚊盘鲍主产黄海和渤海。 鉴别 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约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著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 主产于黄海和渤海。 均以个大、壳厚、外表清净、内表面有彩色光泽者为佳。 加工炮制 洗净晒干,敲成碎块。 ❶ 煅石决明 取净石决明置无烟的炉火上或坩锅内煅酥脆,取出放凉,碾碎。 ❷ 盐石决明 将净石决明煅至微红,取出,喷淋盐水,碾碎。每100kg石决明,用盐2.5kg,加适量开水。。【化学】: 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Mg、Fe、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02 【药性】: 性味 咸,寒。 ❶ 《别录》:“咸,平。” 归经 肝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功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 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头昏,目赤翳障,惊搐,骨蒸劳热,青盲雀目。 ❶ 《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久煎)3~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使用注意 ❶ 《本草经疏》:“畏旋覆花。”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菊花、羌活,治眼昏暗及眩晕。 ❷ 配黄菊花、甘草,治羞明怕日。 方选和验方 ❶ 石决明散(《圣济总录》)治风毒气攻入头,眼昏暗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30g,炙甘草15g。 共研为末,每服4g,食后临卧温服。 ❹ 《龙木论方》:“治青盲雀目;石决明(煅)30g,苍术90g。猪肝适量,入砂罐同煮,以气薰目,待冷食肝饮汁。 ” 水煎,食后温服。 单方应用 ❶ 《胜金方》:“治小便五淋:石决明研细末,热水送服,日2次,每次6g。”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决明得水中之阴气以生,故其味咸,气应寒无毒,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赤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 咸寒又能入肾补阴,故久服益精轻身也。研细水飞,主点外障翳。” 但此须与养血药同入,方能取效。”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