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史略学》兵书。清代陈庆年撰写。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书,有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8卷,12万字。卷1、卷2含课程义例、春秋时局二类,卷3至卷8为列国盟战。通论古今中外兵学,提倡强兵重战。 兵法史略学 兵法史略学兵法专史。又名《兵法史略课程》、《春秋兵法史略学》。二卷。清陈庆年撰。陈庆年(1862—1929),字善庆,晚号横山。江苏丹徒镇江人。光绪十四年(1888)优贡生。自幼入塾,随父读书。后就学江阴南菁书院,虽以经史为主,但博览群书,于食货财用、兵阵策略、形胜地利、外交政艺等都精通,得到王先谦、黄以周的赏识。始应曾国藩召,赴南京主修《两淮盐法志》。复应张之洞召,任汇楚译书局总纂,主译西书,别为张氏撰《洋务辑要》。又受端方聘赴武昌,于两湖书院任教,讲授兵法史略学。先后摄任两湖学务、长沙图书馆监督、湖南高等学堂监督、湖北译书局总纂等职。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参议会议员,生平尤致力于洋务文化教育事业。著作尚有《中国历史教科书》、《五代史略》、《通鉴纪事本末要略》、《横山乡人类稿》、《西石城风俗志》等。 卷一“课程义例”是全书总纲。首述“兵法必立史略学之意”,指出“兵史所重,重在即史事以专求方略”。置兵事于历史大势之中,每叙一事必交代其前因后果,欲明一朝之战事,先明一朝之时局;凡授某朝兵史,必先讲某朝之时局。凡例摈弃了旧兵书“不贵实形,策士之资”的陈规陋习,讲究切实致用。强调兵略以地理为要,兵事地理必相为经纬而后可以言知略,凡遇有地名,必注今释,就今图一一注示,以此贵实形之说。又述“兵史诸书大略”、“外国兵史大略”、“讲授兵史之例”等。卷二“春秋时局”按照编战史必先明时局的指导思想,通论春秋时列国兵争大要。篇目包括“春秋战势大局”、“春秋不能不求战”、“春秋治兵必先理财”、“春秋外交之重”等等;间论中外近事战例,以见世变。作者首先分析了春秋五霸的局势,认为春秋以兵争强弱,弱于兵者往往为强者所龁,强者欲争霸诸侯,其势不能不治兵备。既强调“联合结盟”的重要性,又强调“立国之道在自强而不当倚人”。指出“唯恃战备”可以待敌、可以自立。并认为,治兵必先内修国政,“国之强也,兵为之;兵之强也,政为之”。例举中外古今之强国无不“兵系于政”。如当时美国陆军常备军不过二万五千,但其内政诚修,兵虽少而谁敢侮之。相反,土耳其陆军有三十五万之众,也无救于国之分裂,春秋时期,内乱召外兵之祸,更是不乏其例。文中大量引述孙子、管子等兵家要论,以示练兵必先明地图、利兵器,指出此法不仅古已有之,同样为今日军队作战不可须臾而离。如德国、英国均有《地势学》、《行军测绘》等图说专著,陆军自将而兵无人不解绘图,军队所至,测绘至详。当时湘军、淮军改练洋操,训练新式军队时,也认识到了讲求图籍的重要性。作者总结春秋战势的各种兵法,鉴往训今。如春秋时每有战事,君臣皆勉于战,士民皆助战;以爱国明耻,激励军队,鼓士气以为辅战手段;用众兵壮声势,先发制人等,都是可取的战术。 另有八卷本《兵法史略学》,增附陈庆年编撰《列国盟战》六卷,详细记述春秋时期七次大战役:齐楚召陵之盟、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齐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和吴越之战。分析论述每次战争的战前形势、战争起因、作战经过、作战谋略和战后影响。《兵法史略学》是一部古代兵略和关于兵略编纂方法的兵书。作者总结古今中外战史编纂的经验,提出编纂战史的理论和方法,并按此编纂了春秋战史。全书采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方法,以接近章节体形式,因事立题、以课为目、分篇综论。这种新型教科书体裁,叙事有条理,文笔简要,适应新式学堂教学课程变革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史书体裁的突破。《兵法史略学》著明前验,参会时局,充满了御侮图强的经世色彩。书成之后,受到张之洞、端方、梁鼎芬、黄绍箕、缪荃孙等洋务派人士的普遍赞赏和奖勉,谓此书切时势有实用,甚至推为古来兵家未有之书。 《兵法史略学》作成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并印成两湖书院正学堂课程本。光绪末年又有扬州益知书社排印本和安庆正谊书局重印木活字本。1920年徐鼐霖铅印本为八卷本。 ☚ 兵学新书 经济学 ☛ 兵法史略学兵书名。清代陈庆年撰。全书共8卷。为供应清末武备学堂教学需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书,12万余字。卷一、二含课程义例、春秋时局二类,卷三至卷八为列国盟战。计有兵法必立史略学之意、讲授兵史之例、春秋战势大局、春秋治兵必先理财、春秋行军必明地图、春秋以用众立兵势、僖公四年至哀公末年7大战役等140余篇。通论古今中外兵学、春秋诸国兵争、战国时期重要战例,引古证今,提倡强兵重战,以御外侮。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有光绪末刻本,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