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盐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盐课 又称“盐税”。 中国历代封建官府对食盐产制运销所征捐税的总称。课征盐税,起源很早,战国时秦国已设官征税。盐税的名称在《后汉书·百官制》中亦已出现。汉以后,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没有明文征税规定外,历代都对盐征税。 具体征税办法,各个时代有所不同。唐刘晏理财时,食盐实行民制官收,官府将盐税直接加入卖价售与商人,五代后周世宗(公元954~958年)时又将河北的盐课均摊入两税(田赋),于夏、秋两季缴纳,称“两税盐钱”。 宋代盐户的盐丁向官府领取工本,替官制盐,制成后交官,课税已在其中。后行引法,盐商纳钱(或粮)领引,官收“引课”。 元代,官府专卖盐引,引价即是盐课,同时又向盐户征税,名为“灶课”。明代沿旧制未变。清代盐课分3种:直接向盐户征收的盐税称“灶课”;向运销商人征收的称“引课”,因引课为盐税的主要项目,又称为“正课”;各项附加税和一些苛捐、规费等,统称“杂课”。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又加征了名目繁多的所谓“出境税”、“入境税”、“落地税”等。 1913年,北洋政府以盐税抵借外债,盐税收入抵债后的余款称“盐余”。1932年,国民党政府把盐务范围以内各种土地租课(包括灶课在内)统并入场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