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芷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祁白芷(河北),禹白芷(湖南),狼山芹、香大活(黑龙江),会白芷(药材名),走马芹、走马芹筒子(东北地区),不路各尔迎克(蒙名)。 基源 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杭白芷和祁白芷的根。当归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26种、5变种、1变型。 原植物 杭白芷Angelica dahut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 Sav.cv.hangbaizhi Hort. [Angelica dahurica(Fisch.)Benth.et Hook.var,pai-chi Kimura;Angelica dahurica(Fisch.)Benth.et Hoo k,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 祁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 Sav.cv.qibaizhi Hort.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 《图经本草》载:“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今所在有之,吴地尢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并附有泽州白芷图.所述泽州乃指今山西晋城县,图文均与目前应用的白芷相近。《纲目》沿用了上述的记载和插图。由此可见,古代所用白芷,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与现时北方地区使用的白芷是符合的。《滇南本草》和《植物名实图考》等书中所载的滇白芷和白芷均指独活属植物糙叶独活Heracleum scabridum Franch.而言。 形态 杭白芷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m。根上部近方形或类方形,表皮灰棕色,皮孔大,横向突起,多呈四纵行排列,断面粉性大,径3~5cm,有浓烈气味。茎粗壮,基部径2~6cm,常带紫色,中空,具纵长沟纹。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叶柄基部有管状抱茎、边缘为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形,长15~30crn,宽10~25cm,叶柄基部为囊状膨大的叶鞘,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7cm,宽1~2.5cm,急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沿叶轴下延成翅状。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10~30cm,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伞辐18~40,中央主伞有时伞辐多至70;总苞片无或有1~2,呈卵状膨大的鞘;小总苞片5~10余,线状披针形,膜质;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双悬果长卵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mm,宽4~6mm,无毛,背棱扁,厚而钝,近海绵质,侧棱翅状,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92页.图304) 生境与分布 为栽培品,适宜于气候温和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之地。 主产浙江、四川、南方其它各地也有栽培。 祁白芷与杭白芷之不同处在于:根为圆锥形,表皮为灰黄色,皮孔散列,断面粉性略差,油性大。 植株地上部分与杭白芷区别不显著。主产河北安国。 本栽培变种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又称禹白芷,北方其它地方也有栽培。 云南少数地区以糙叶独活Heracleum scabridum Franch。的根作“白芷”使用,为多年生粗大草本,全株有粗糙的白色硬毛或刺毛。叶片两面亦均有刺毛;果实卵形,长7~8mm,宽5~6mm,棱槽内油管1,棍棒形,自果顶向下延伸,不达于果实基部。 分布于四川、云南。(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97页.图309)。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气候,适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活而湿润的砂质壤土栽种,忌水涝。 用当年种子繁殖,直播。白芷播种期严格,一般于9月上旬~10月上旬播种。 条播按行距20~30cm开浅沟。点播以行株距30/17~20cm开穴、深2~3cm,每亩用种量1~1.5kg。苗高10~13cm时,结合中耕除草分次间苗,条播按株距13~16cm定苗,点播每穴留苗2~3株。通常于早春开始追肥3~4次,以免植株在苗期生长过旺而提前抽台开花。 肥料以人畜粪水、饼肥、草木灰及磷肥等。在5月间抽苔开花植株须及时拔除。 病害有斑枯病、灰斑病,可喷1:1:100的波尔多液1~2次进行防治。虫害黄翅茴香暝、黄凤蝶、蚜虫、红蜘蛛等为害叶片,均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采集 夏秋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除净残茎、根须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撞去粗皮。 杭州地区将处理干净的白芷放入缸内,加石灰拌匀,放置一周后,取出晒干。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习称祁白芷。”杭白芷产于浙江杭州、余姚、临海等地,习称“杭白芷”;产于四川遂宁、达县、内江、重庆等地,习称“川白芷”。 鉴别 性状 杭白芷根类圆锥形,上部近方形或类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多四纵行排列,形成层环略呈方形,木部约占断面的1/2。白芷根圆锥形,长7~24cm,直径1.5~2.5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习称“疙瘩丁”,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灰白色,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环圆形。 木部约占断面的1/3。气芳香,味辛、微苦。 均以条粗壮、质硬、体重、粉性足、香气浓郁者为住。 显微 ❶ 白芷根的横切面:木栓层由5~10多列细胞组成。 皮层中有油管,与韧皮部相接处有裂隙。韧皮部的筛管群常挤压,稀疏地径向排列,油管较多,射线宽2~3列细胞。 形成层圆环状。木质部占根的1/3,导管放射状排列。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306)粉末:黄白色,气香,味微辛。 1)淀粉粒极多,为粉末的主体。单粒圆球形(较大者)、椭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3~20μm,脐点十字状、裂缝状、点状、三叉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较大,由2~8分粒组成,少数可至12分粒。 2)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圆簇状或类圆形,半透明,直径6~18μm。 3)导管有网纹、螺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9~104μm;具缘纹孔横向延长成梯状排列。 4)木栓细胞淡黄棕色。呈类多角形,壁薄,木化。栓内层细胞极皱缩,棕黄色。 5)油管多已破碎,黄色。分泌细胞中含淡黄棕色分泌物。油管碎片旁的细胞中淀粉粒溶化后留有网格样痕迹。(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9)❷ 杭白芷显微特征与白芷相似,但形成层略呈方形,射线较多,木质部占根的1/2,导管稀疏散列。(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307) 粉末:黄白色,气香,味微辛。1)淀粉粒极多,为粉末的主体。 单粒圆多角形、多角形或类球形.直径3~21(~30μm),脐点裂缝状、点状、人字状、三叉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较多,由2~12分粒组成,有多至20粒以上的。 2)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呈类圆形或圆簇状,半透明,直径约至18μm。 3)导管有网纹、梯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8~75μm。 4)木栓细胞呈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壁薄,淡黄棕色,木化。栓内层细胞皱缩,棕色。 此外,油管多已破碎,黄色,分泌细胞含淡黄棕色分泌物。(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0) 理化 ❶ 不同产地白芷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浸提液浓缩至干,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氧化铝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以水合氧化前胡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为对照。展距17.5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3-1) 2)取样品粉末4g,用乙醚提取8小时,回收乙醚,残渣用乙醇溶解并定溶至5ml,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1)或苯-乙酸乙酯-乙酸(9:0:5:1)为展开剂以异欧前胡素为对照。 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3-2)❷ 白芷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g,用乙醚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醚(1:1)为展开剂,以欧前胡素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5-3A) 2)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水提液浓缩成浸膏,用乙醇溶解,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以欧芹属素乙、异欧芹属素乙为对照。展开2次,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3-3B)❸ 不同商品规格白芷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5g,置沙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适量,回流提取5小时,回收乙醚至干,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以欧前胡属素乙、异欧芹属素乙为对照。展距17.5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3-4)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晾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化学】: 杭白芷含23种香豆精[1,2,3],计有: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白当归脑(Byak-angelicol)、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欧芹属素乙(Imperatorin)、异欧芹属素乙(Isoimperatorin)、珊瑚菜素(Phelloperin)、白芷素(Angelicotox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马美辛(Marmexin)、东莨菪素(Scopoletin)、异当归素(Isobyakangelicol)、新白当归素(Neobyakangelicol)、别异欧芹属素乙(Alloisoimperatorin)、5-甲基-8-羟基补骨脂素(5-Methyl8-hydroxypsoralen)、7-去甲基软木花椒素(7-Demethylsuberosin)、5-(2-羟基-3-甲氧基-3-甲基丁氧基)、补骨脂素[S-(2-Hydroxv-3-methoxy-3-methylbutoxy)psoralen]基叔-O-甲基白当归素(TertOmethylbyakangelicin)、仲-O-乙酰基白当归素(Sec-o-acetylbyakangelicin),和一种类似当归酸的酸,8-羟基-7-异戊-2-烯基香豆精(8-Hydroxy-7-1sopent-2-ene-coumanns)、Knidilin、Cedrelopsin、Senbyakangelicole。此外还有胡萝卜甙、香柑内酯、氧化前胡索、水合氧化前胡素[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77 [2]生药学杂志(日) 1981;35(2):90 [3] 药学杂志(日) 1980;100(12);1258 [4]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5;17(2):104 [5] 药学通报 1980;15(9):2 【药理】: ❶ 抗炎 白芷煎剂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部炎症[1]。 滇白芷总香豆素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及甲醛性关节炎亦有抑制作用[2]。白芷外用加小剂量长波长紫外线照射可影响表皮郎格罕氏细胞及体内细胞免疫反应,使皮肤激发反应明显减弱。 用于治疗湿疹和异位性皮炎,总显效率为83.3%[3,4]。 滇白芷总香豆素对豚鼠组胺恒压喷雾致喘有平喘作用[2]。 抑制离体蛙心收缩[8]。另一成分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可扩张冠脉[9]。 ❻ 抗菌 据体外初步试验,川白芷水煎剂对大肠肝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10]。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1,12]。 毒性 不同产地的白芷煎剂给小白鼠ig的LD50在4247g/kg之间[1]。滇白芷总香豆素给小白鼠ig的LD50为2110±22mg/kg[5]。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9):560 [2] 中草药 1988;19(11):23 [3]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88;13(1):52 [4]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8;21(4):207 [5] 中草药 1988;19(10):22 [6] 中药的药理与应用 1958:116 [7] Хцмико-фавмоцевтический хурцап 1977;11(3)∶41 [8] CA 1971;75∶97020r [9] 中草药化学讲义北京医学院,1972:167 [10] Chin Med J 1950;68(9,10):307 [11]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12] 中华医学 1952;38(4):315 [13] Planta Med 1977;31(4):351 [14]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0;12(4):201 [15] 中成药研究 1980;(4):35 [16] 实用妇产科杂志 1989;5(1):42。【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本经》:“辛,温。” 归经 肺、大肠、胃经。 ❶ 《珍珠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 功效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主治 外感头痛,鼻塞,头额痛,眉棱骨痛,牙痛,鼻渊,寒湿腹痛,风湿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肿疮疡,皮肤瘙痒,面部瘢疵,疥癣,烧烫伤,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❶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 ⒀《中药新用》:“治疗胃痛,银屑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腰麻后头痛。” ⒁《新华本草纲要》:“叶煮汁洗,治丹毒,瘾疹,风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羌活、细辛,治风寒头痛。 ❷ 配苍耳子、辛夷花,治感冒鼻塞。 ❻ 配贝母,治乳痈。 ⑿配王不留行,治头皮屑过多。 ⒀配黄芩、党参,治肺痈吐脓。 ⒁配雄黄、蜈蚣,治毒蛇咬伤。 方选和验方 ❶ 白芷散(《朱氏集验医方》)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15g,生乌头3.5g。上为末,每服0.8g,茶调服。 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药搐入鼻中,其效更速。 每服1丸,多用荆芥点茶细嚼下。 上各味等份,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 ” 水煎服。 ❼ 《安徽中草药》:“治肺痈吐脓:白芷9g,黄芪、党参各9g,五味子4.5g。水煎服。” ” 若用暴露疗法,则用消毒棉签外涂,每日2~3次。” ⑿川白石散(浙江中医杂志 1990;(15))治偏头痛:白芷、川芎各0.5g,生石膏1g。共研为末,置于神阙穴(肚脐),再用伤湿止痛膏封闭。 ⒀驱风上清散(《审视瑶函》)治风热所致眉棱骨痛:黄芩6g,白芷4.5g,羌活3g,防风3g,柴胡3g,川芎3.6g,荆芥2.4g,甘草1.5g。共研细末,每服12g,食后服。 ⒁四川中医 1987;(12):“治未抓破之干疥:白芷9g,细辛9g,硫磺15g,花椒15g,水银30g。上药共研细末,装入粗布口袋,滴入菜油适量,以浸湿药粉为宜。用时以湿热盐开水洗净患处,再将药袋在炉火上烧,其热度以皮肤能耐受为佳,迅速将药袋在患处热熨,早晚各1次,治愈为止。 ” ⒂中医杂志 1983;(12):“治溃疡病:白芷10~30g,白芍10~30g,白及10~30g,白蔻仁6~12g。每天1剂,水煎服。” ⒃解痉止痛膏(辽宁中医杂志 1989;(1))治胆石症:白芷10g,花椒15g,苦楝子50g,葱白、韭菜兜各20g,白醋50ml。先将白芷、花椒研成细末,再将韭菜兜、葱白、苦楝子捣烂如泥,后用白蜡把上述药物和匀调成糊膏状。 用时贴敷于中脘穴周围处,外用透明薄膜覆盖,然后用胶布加固,24小时换贴1次,可连贴2~4次。 ⒄新中医 1990;(2):“治足跟底痛:白芷、白术、防风各10g。取棉布1块,将上药包起,放清水内浸泡10分钟,另取砖头1块,在平面上拓出一凹窝,放炉火中烧红,离火源后向砖内的凹窝中倒食醋60g,再把药袋放在醋砖,随即将患足底部踏在药袋上约20分钟即可。每日1次,连用3~5次。 ” ⒅芷芎散(福建中医药 1985;(5))治胃切除术后头痛:白芷15g,川芎10g,当归10g,羌活5g,甘草2g。 上药加水800~1000ml煎汤取汁,1日分多次服完。 ⒆四香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8;(61))治痛经:香白芷、制香附、广木香、九香虫各10g。于经前2~3天开始服药。 连服4剂。 ⒇祛风通络汤(江苏中医杂志 1986:(11)治血管神经性头痛:白芷、藁本、川芎、白芍、葛根各15g,细辛、蝉衣、牛膝各10g,甘草6g,蜈蚣2条(研冲)、全蝎3g(研冲),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天为1疗程,1般1~5个疗程。 单方应用 ❶ 《十便良方》:“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6g,米饮入蜜少许,连进2服。 ” ” 食疗 ❶ 川芎白芷炖鱼头(《饮食疗法》)治风寒头痛,鼻渊额痛,牙龈肿痛,风湿痹痛,瘀血疼痛:川芎3~9g,白芷3~9g,鳙鱼(大头鲢鱼)头500g。 炖半小时,入盐调味,分2次于早、晚食鱼喝汤。 ❷ 《嘉山民间土药单方简易疗法》:“治神经衰弱:白芷、当归、川芎各9g,牛脑子1付,煎汤,去掉药渣,吃牛脑子喝汤,隔2~3天吃1次,连吃3~5次。”。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 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 香入脾,所以止呕吐。 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 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