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花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花蛇 【概况】: 异名 褰鼻蛇(《开宝本草》),蕲蛇(《纲目》),百步蛇、盘蛇、棋盘蛇、五步跳、龙蛇、尖吻蝮(《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蝮蛇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原动物 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和百花锦蛇Elaphemoellendorffi(Boettger) 历史 始载于《开宝本草》,称“白花蛇、白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干”。 《纲目》载:“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肋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根据上述描述,应为本种。 形态 全长54~180cm。头大、扁平,呈三角形,如犁铲状。尾端侧扁,尖锐。吻鳞和鼻间鳞向上突出;吻鳞之长为宽的2倍。前额鳞大,略呈五角形,额鳞较小;颅顶鳞比眼上鳞大。 鼻孔大,开口于2鼻鳞之间。后鼻鳞向内凹入呈弧形。眼前鳞2片,眼后鳞1~2片,眼下鳞1片。前颞鳞2片,后颞鳞4~5片。 上唇鳞7片,其中第3、4片最大;下唇鳞9~11片,前3片与前颏鳞相接。体鳞有显著起棱,成23~21~17行。 腹鳞157~171片,肛鳞单一,尾下鳞40~60对,其前端的1~10片常不成对。体背面灰褐色,两侧有“^”形大斑纹24个,斑纹暗褐色,边缘浓褐色,其顶点常在背中线上相接,将背面隔成斜方块形。 头顶暗黑色,头侧灰黄色,上唇下缘有灰褐色不规则小斑点,吻端尤多。眼前鳞至口角,有一大形黑褐色斑。腹面黄白色,两侧有直径约2鳞左右的黑色圆斑。 生境与分布 多栖于山地森林中,常盘居落叶下或岩洞内,行动缓慢;多以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银环蛇属眼镜蛇科动物,又名银报应、寸白蛇、白节蛇、多条金甲带(《中药大辞典》)。 其主要特征为:全长30~160cm,头小,尾细长而尖,体背面黑色或蓝黑色,有宽约1鳞左右的白色环带斑纹37~61个;头顶深紫褐色,腹面白色而略有灰褐色小斑点;尾部腹面紫褐色,白色环带也很明显。多栖于平原、山地或水边草丛中,常侵入屋内。 多夜间活动。以鱼、蛙、蛇、鼠等动物为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 ❶ 五步蛇 多于夏季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竹片固定,烘干。 习称“大白花蛇”。药材主产于江西、浙江、福建。 ❷ 银环蛇 夏、秋两季捕捉幼蛇,剖腹除去内脏,抹尽血,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竹签横穿固定,晒干或烘干。习称:“小白花蛇”,即:“金钱白花蛇”。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 性状 大白花蛇圆盘形,直径17~34cm,全体具鳞片。 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1条黑色斑纹,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内表面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肋骨。气腥,味微腥。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 金钱白花蛇圆盘状,盘径约3cm,蛇体直径约4mm,也有蛇体较大的,盘径达15cm,蛇体直径达2cm者,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中。 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并有1条显著突起的脊棱,鳞片细密;腹部黄白色,鳞片较大。内表面黄白色。 气微腥,味微咸。以头尾齐全、内色黄白、盘径小者为佳。 显微 大白花蛇背鳞外表面观:用水装置。鳞片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形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此特征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背鳞横切面观: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乳头状突出,使外表面呈波浪形,突起部的真皮含较多色素;内表面较平直,无乳头状突起。 (图见《中药鉴定学》.图19-41) 金钱白花蛇背鳞外表面观:用水装置。鳞片黄白色,具众多细密纵直条纹,间距1.1~1.7μm,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 此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背鳞横切面观:内、外表皮均较平直,真皮不向外方突出,真皮中色素较少。(图见《中药鉴定学》.图19-38)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头尾,用温水刷尽杂肉,闷约1小时,剪断晾干,黄酒拌后置锅内微炒,取出晾干。每白花蛇100kg,用黄酒20k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蛇毒中含有凝血酶样物质、酯酶及3种抗凝血物质。 凝血酶样物质是一种糖蛋白(13%糖),分子量约为33500[1]。 五步蛇蛇毒中含有Ac1-蛋白酶(Ac1-proteinase)[2]、Ac2-蛋白酶[3]、Ac3-蛋白酶[4]、Ac4-蛋白酶[5]和Ac5-蛋白酶[6]Ac1-、Ac2-、Ac3-、Ac4-和Ac5-蛋白酶的分子量分别约为24,500、25,000、57,000、33,000和24,000。Ac1,Ac2-Ac4-和Ac5-蛋白酶不含糖,Ac3蛋白酶含有占重量0.1%的糖[6]。该蛇毒中亦含有抗凝血因子A1和A2(Anticoagulant 1,Anticoagulant 2)。 A1、A2的分子量分别为25,800和24,000。A1可被巯基乙醇解离为14,000和12,800的2个亚单位,A2可被解离为13,300和10,500的2个亚单位。A1、A2被解离后,抗凝血活性消失[7]。该蛇毒中还含有Aa-出血毒素Ⅰ、Ⅱ、和Ⅲ(Aa-hemorrhagin Ⅰ、Ⅱ、Ⅲ)。Aa-出血毒素Ⅰ和Ⅱ为酸性蛋白,Ⅲ为碱性蛋白,此三种出血毒素分子量相近,约为22,000[8]。 该蛇毒中还含有三种毒蛋白AaT-Ⅰ、AaT-Ⅱ、AaT-Ⅲ,分子量依次为22,704、21,000、22,760[9]。另外,该蛇毒中尚含出血毒素AaH-Ⅳ,其分子量为51,000的糖蛋白,己糖含量为4.4%[10]。五步蛇毒中还含有一种结构为焦谷氨酰(谷氨酰X2,天冬氨酰X2色氨酰)色氨酰的肽[11],鸟苷(Guanosine)及一种未知结构的肽[12],分子量为33,000±330的透明质酸酶[13],精氨酸酯酶[14]。 毒液中还有胆碱酯酶、蛋白酶、ATP酶、5-核苷酸酶、磷酸二酯酶及磷脂酶A等酶,但与毒性没有联系[1]。 银环蛇蛇毒中的α-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是一种神经毒,已分离提纯,分子量约为8000,为74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多肽,有5个双硫键[1]。β-环蛇毒素(β-Bungarotoxin)含有180个氨基酸,可能有10个双硫键,分子量约为21,800。凝胶电泳表明β-环蛇毒素由2个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8800和12,400,由一个双硫键相连[15]。 银环蛇毒素中还含有毒素7、8、9A、11- 14(Toxins 7、8、9A、11-14)。α-环蛇毒素、毒素7和8为突触后箭毒样作用的神经毒素;β-环蛇毒素、毒素9A、11-14为突触前神经毒素。 毒素7和8为较稳定碱性多肽,分子量约为8000道尔顿,毒素9A和14为单碱链,分子量约为14,000道尔顿。毒素11~13由分子量8,000和13,000的2个链通过一个双硫键共价相连组成[16]。 银环蛇毒素亦含有2种α-型突触毒素(αType synaptic toxins)和5种β-型突触毒素(β-Typesynaptic toxins)。α型突触神经毒素分子量为7000~85000,N-端为异亮氨酸或蛋氨酸;β型突触神经毒素分子量为20,000~22,000,N-端为天冬氨酸或天冬酰胺[17]。该蛇毒中还含有一个分子量约为21,000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由2个相同分子量的亚单位通过一个SS键共价相连[18]。另外,该蛇毒中还含有抗蛇毒素(Antivenin)[19]、心脏毒样蛋白(Cardiotoxin-like protein)[20]、K2-环蛇毒素和K3-环蛇毒素(K2-bungarotoxin、K3-bungarotoxin)[21]。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714 [2]药学杂志(日) 1977;97(5)∶507 [3]药学杂志(日) 1978;98(11)∶1523 [4]药学杂志(日) 1979;99(12)∶1161 [5]药学杂志(日) 1980;100(8)∶855 [6]Toxicon 1984;22(3)∶451 [7]药学杂志(日) 1980;100(8)∶811 [8]Toxicon 1981;19(5)∶633 [9]中国科技大学学报 1983;13(4)∶529 [10]中国科技大学学报 1986;16(3)∶317 [11]J Chin Biochem Soc1973;2(2)∶33 [12]J Chin Biochem Soc 1972;1(2)∶39 [13]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学报 1983;15(6)∶577 [14]药学杂志(日)197898(7)∶832 [15]J Neurobiol 1974;5(2)∶135 [16]Report 1987;LBL-8422∶266 [17]Biochemistry 1977;16(26)∶5840 [18]Biochem BiophysActa 1978;533(2)∶383 [19]Chin J Microbiol 1978;11(4)∶122 [20]Toxicon 1982;20(4)∶753 [21]BrainRes 1990;15(2)∶237 。【药理】:五步蛇含有的毒物主要是血循毒,人和动物中毒后有急性心肌损害的心电图和病理改变,急性溶血引起高血钾,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最突出的是血液失凝与广泛出血,因五步蛇毒具有凝血酶样作用,也有抗凝血酶元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1]。五步蛇蛇毒中含的凝血酶样酶(Thrombia-like enzymes,TLEs)在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家兔1次快速iv 75,150和300μg/kg的TLEs后24h内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为,TLEs在家兔的血浆浓度时间过程以三室模型模拟较为合适,三种剂量的各参数的均数之间经F检验除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外无显著差别。其 用1311标记TLEs观察在动物体内分布的研究表明,TLEs主要分布在肾、肝等药物消除的脏器,而大部分组织中含量甚少或不分布[2]。 五步蛇中含Ca、P、Mg的量较高,均值分别为82.86mg/g、40.99mg/g、1.59mg/g Fe、Al、Zn含量次之,其均值分别为223μg/g、197.8 μg/g、94.86μg/g;此外还含微量的Ba、Sr、Ti、Mn、Cu、V[3]。 银环蛇的蛇毒属剧烈的神经毒,中毒后局部出现麻木,严重时可发生呼吸麻痹而致死,一般认为是外周箭毒样作用,与抗胆碱酯酶药的对抗作用不明显。 其另一类蛇毒,乙种环蛇毒素,作用于突触前部位,即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功能。银环蛇毒不但对呼吸肌、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对胃肠功能的抑制也很明显,严重时也可出现心肌损害。 其所含的微量元素与五步蛇相似[1]。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714 [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0;4(3)∶213 [3]中药材 1990;13(3)∶11 。【药性】: 性味 甘、咸,温。 有毒。 ❶ 《开宝本草》:“甘、咸,温,有毒。” 归经 肝、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功效 祛风湿,透筋骨,定惊搐,攻疮毒。 主治 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用。 ❶ 《本草经疏》:“中风口面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羌活、防风、秦艽,治关节痛,手足痿弱,伸屈不便。 ❷ 配全蝎、天麻、当归,治中风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❺ 配蜈蚣,治小儿惊风,破伤风。 方选和验方 ❶ 大通圣白花蛇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风,腹痛缓弱,精神昏冒,口面歪斜,语言謇涩,痰涎壅盛,或筋脉拘急,肌肉顽痹,皮肤瘙痒,关节酸痛:白花蛇(炙)30g,海桐皮30g,杜仲(炒)30g,天麻30g,干蝎(炒)30g,郁李仁30g,当归(浸酒)30g,厚朴(姜制)30g,木香30g,防风30g,藁本30g,白附子(泡)30g,肉桂30g,羌活30g,萆 ❷ 愈风丹(《医学正传》)治疠疾手足麻木,毛落眉脱,遍身疮疹,皮肤瘙痒,抓之成疮,及一切疥癣风疾:白花蛇、乌梢蛇各1条(酒浸2~3日,去骨取肉,日干),土蝮蛇1条(酒浸二三日,去骨取肉,日干),苦参500g(研取头末120g)。上为细末。以皂角500g,锉长寸许段,无灰酒浸1宿,去酒。 以新水300ml,揉取浓汁、去渣,在银、石器内熬膏和前末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0~70丸,煎防风通圣散送下,粥饭压之,日3服,3日浴以大汗出为应,再3日又浴取大汗,3浴乃安。 各锉匀,以生绢盛之,入金华酒坛内悬起安置,入糯米生酒醅3000ml浸袋,箬叶密封。安坛于大锅内,水煮1日,取起,埋阴地10日取出。 每饮50~100ml,仍以渣晒干碾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50丸,用煮酒吞下。 切忌见风犯欲,及鱼、羊、鹅、面发风之物。 每服约100ml,温汤服,日3次,急于暖处出汗,10日效。 每服6~9g,煎酒小沸调服。 ❼ 白花蛇散(《三因方》)治九漏瘰疬,发于颈腋之间,憎寒发热,或痛或不痛:白花蛇(酒浸软,去皮、骨,焙干)60g,生犀(镑)1.5g,黑牵牛1.5(半生半炒),青皮1.5g。上为末。每服6g,腻粉1.5g研匀,五更以糯米饭调下,巳时利下恶物。更候10余日,再进1服。 忌发风壅热物,如已成疮,1月可效。 上药为细末,每服3g,小儿减半,以水解淡酒调下。 服尽即愈,后服土茯苓药调之。 以银盂盛,无灰酒1000ml浸之,重汤煮调如膏,银匙搅之,入姜汁25ml,同熬匀,瓶收。每服5~10ml,用好酒或白汤化服,日2次。 单方应用 ❶ 《图经本草》:“治疥癞遍体,诸药不能及者:生白花蛇,取中剂断,火烧1大砖,令通红,沃醋令热气蒸,便置蛇于上,以盆覆宿昔,如此三过,去骨取肉, 酒润,去皮、骨,取肉,绢袋盛之,蒸糯米5kg,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以饭安蛇上,用物密盖,3~7日取酒。以蛇晒干为末,每服0.9~1.5g,温酒下。 仍以浊酒并糟作饼食之尤佳。 。【医药家论述】:❶ 李时珍《纲目》:“白花蛇,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凡服蛇酒后,切忌见风。” 《本经》著其功能,信非虚矣。” 然而湿病有似中风者。医垒元戎曰:酒湿之为病,亦能作痹,口眼 即是绎之,湿痹还有病风者,又不独似风而已,盖其血脉之所壅阻,即病于风久之,血中郁为风毒,以血脏固风脏也。然《开宝》所主中风湿痹者,乃指此证乎。 不则先因风郁以病气,遂致血壅而患于湿者乎。 后学不揣,同谓兹物治风,则忘投贻害,殆不浅也,要知蕲蛇甘咸固入血分,中风湿痹,乃风壅于血分之病,致诸风疠癣及瘰疬、杨梅,皆风之浸淫于血以为患者,其对治固宜,如用以疗阴虚阳焰之风则过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