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格言大辞典︱前言 前言 编纂一部理想的格言辞典,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然而,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要从中辑录体现中华文明精髓的格言,又谈何容易!而要对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格言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诠释和阐发,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几次动了念头,都不敢轻易动手。好在我们的团队里,有那么几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他们一头钻进古书堆里,尽可能地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苦干加巧干,上溯先秦,下及明清、现当代,历经多年,不仅辑录了大量格言,而且广泛收集了历代引用格言的实例。在自建的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了辞典编纂的初步尝试。2004年1月问世的《通用格言词典》(温端政、沈慧云主编,范瑞婷、王海静编写,语文出版社出版)表明这个尝试基本上是成功的。 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下,我们加快了此前受上海辞书出版社之约而编纂的《中国格言大辞典》的进程。初稿完成之后,出版社除了“内审”之外,还聘请了几位专家进行“外审”。根据内外审所提出的大量宝贵意见,我们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这对于提高本书的质量,确保出精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们希望,本书除了具有一般辞书所必须具备的释疑备考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美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以及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翔实资料等多种功能。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子百家”影响深远的学说流派,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格言,作为一种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等特点的言语单位,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许多格言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如“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的爱国情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等的民本理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观念,等等,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国家和社会建设起着维系和调节作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在“附录”里,把所收格言分为“爱国为民”“治国理政”“重才荐贤”“识人善用”“改革创新”“治军备战”“教化育人”“富民理财”“智慧谋略”“健身养生”“物性规律”“天人合一”等40类,涵盖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表明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的性质。 格言,作为一种具有教育、劝诫作用的言语单位,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宋史·吴玠传》记载:“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墙牖皆格言也。”表明古人善于用格言来进行自我教育。许多现代辞书都收有“格言”条,《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修订本)都把它解释为“含有教育意义可为准则的话”,《辞海》(1999年版)解释为“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都强调了格言的教育意义。因此,本书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核心内容,注意收录有关“爱国为民”“廉洁奉公”“行善除恶”“慎微杜渐”“崇德修身”“立志自强”“惜时自勉”“诚信贵和”“持节重义”“谦逊礼让”“知耻改过”“淡泊抑欲”“勤劳节俭”等涉及为人处世各个方面的格言,这在当前大力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格言,作为中华文明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的特有形式,历来是文史工作者收集和研究的对象。引用格言,阐发格言,评述格言,是许多文史论著,特别是文明史、思想史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言还是言语学的研究对象。格言来自名家名篇,都有出处,有一定的语境,是一种具有引用价值的表述性言语单位。这使它不仅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具有描述性的一般名言区别开来,而且与谚语等表述性的语言单位区别开来。加强对格言的性质、来源、范围、分类等的研究,建立具有汉语特色的格言学,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相信本书所辑录的大量资料,将给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扎实的事实基础。 格言,作为言语单位,没有固定的格式,判断一个言语单位是否是格言,主要是看它有无世代传承的价值。所以本书给所收的格言一般都配有后人引用的例子。有的格言生命力很强,后人引用不断,则加以筛选,力求体现时代性和代表性。这也许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 经过编纂者历时数年的努力,本书即将问世,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作为主编之一的我,心情并不轻松: 所收格言是否挂一漏万,所作解释是否准确精当,所引用例是否妥当等等关系本书质量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经受广大读者的检验。在这里,我们除了再次向曾经提出过宝贵修改意见的专家学者,向为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而付出艰辛劳动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之外,还要对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表示我们的真诚期待。我们深信,只有诚恳接受广大读者的热情帮助,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在将来有机会时做好修订工作。温端政 2008年10月 |
☚ 中国格言大辞典︱凡例 中国格言大辞典︱条目义类目录 ☛ 00007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