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珍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珍珠 【概况】: 异名 真朱(《本草经集注》),真珠(《雷公炮炙论》),蚌珠(《南方志》),珠子(《儒门事亲》),濂珠(《增订伪药条辨》)。 基源 为蚌科帆蚌属动物三角帆蚌,冠蚌属动物褶纹冠蚌和珍珠贝科珍珠贝属动物马氏珍珠贝,珠母贝等贝类动物受刺激所形成的珍珠。 原动物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又名马氏珠母贝(《中国药用动物志》)。 珍珠贝(Pteria margaritifera(L.),又名珠母贝(《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三角帆蚌 贝壳略呈四角形。 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帆状部脆弱而易断。铰合齿发达,左壳有拟主齿和侧齿各2枚;右壳有拟主齿2枚,侧齿1枚。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带沙质的江河湖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河北地区。 褶纹冠蚌 贝壳略似不等边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而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型的冠,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 铰合部强大,左右两壳各有1高大的后侧齿,前侧齿细弱。生活于江河,湖沼中。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马氏珍珠贝 贝壳呈四方形,壳长50~90mm。壳顶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较小。背缘平直,腹缘圆。 边缘鳞片层紧密,末端稍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壳面淡黄色,同心生长轮纹极细密,成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在贝壳中部常被磨损。在后缘部的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 贝壳内面珍珠层厚,光泽强,边缘淡黄色。闭壳肌痕长圆形。生活于波浪较为平静的海湾,沙泥、岩礁或石砾较多的海底,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 珠母贝 贝壳2片,大而坚厚,略呈圆形;左右两壳不等,左壳较大于右壳。壳的长度与高度几乎相等。壳顶向前弯,位于背缘中部靠前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的出孔。壳顶前后有两耳,后耳较大。壳表面黑褐色。左壳稍凹,右壳较平,壳顶光滑,绿色。 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边缘向外延伸呈棘状。有些鳞片呈锯齿状,色淡白;贝壳中部锯齿状鳞片脱落,留有明显的放射纹痕迹。 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光色彩,边缘黄褐色。 铰合线直,在壳顶下面有1~2个主齿,韧带细长,紫褐色。 闭壳肌痕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痕简单,足舌状,具足丝。生活于暖海中,利用足丝附著于岩石或珊瑚礁上。 分布在西沙群岛、海南、广西及广东沿海。。【生药】: 养殖 根据珍珠形成的原理,养殖珍珠通常将外套膜做成小切片,插入贝体外套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然后将贝体放入水域中进行底养或吊养。 经过2~3年后便形成了人工珍珠。天然珍珠主产广东、广西、台湾。淡水珍珠主产黑龙江、安徽、江苏、上海等地。 采集 天然珍珠全年可采,以12月为多。 从海中捞起珠蚌,自动物体内剖取珍珠,洗净。淡水养珠一般养殖2~3年后,在秋末采收。 鉴别 呈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形,直径1.5~8mm、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半透明。表面平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色彩和光泽。 质地坚硬,不易破碎,破碎后断面可见同心层纹,有的中心可见有少许异物。无臭、味淡。用火烧之有爆裂声。 加工炮制 珠粉:取净珍珠用布包好,加豆腐与水共煮2~3小时,取出洗净,捣碎,加少量水研成极细粉。 贮藏 密闭保存。。 【化学】: 含碳酸钙及壳角蛋白,壳角蛋白的组成为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等,此外尚含少量的Na、Mg、K、Fe、Sr、Li、Mn和Cu等元素[1]。 另有报道珍珠中碳酸钙含量在92%左右,有机物占5%左右,并含Al、Cu、Fe、Mg、Mn、Na、Zn、Si、Ti等。黄色珍珠色素含类胡萝卜素、糖、贝壳硬蛋白(Conchiolin)样蛋白、卟啉类(Porphyrins)等,紫色素中含毛茛黄素(Flavoxanthin),白色素中含葡萄糖胺、黄色素中含葡萄糖胺及半乳糖胺。总色素提取物中尚含木糖、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等[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0 [2]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8。【药理】: ❶ 延缓衰老作用 以三角帆蚌珍珠粉碎,制成药液浸泡桑叶,晾干后喂蚕,使家蚕幼虫期显著缩短,成虫期显著延长,对蛹期无明显影响,5%珍珠粉延长家蚕总寿命2.33%。 小鼠饲料中拌入1%珍珠粉,使平均寿命延长21.6%,但无统计学意义。小鼠ip珍珠粉混悬液200mg/(kg·d)×25d,使心肌和脑组织的脂褐素含量明显降低,对肝组织无明显影响[1]。 从三角帆蚌珍珠粉中提取珍珠总卟啉成分(PFC)及其分离后产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对 参考文献 [1] 老年学杂志 1988;8(2)∶109 [2] 老年学杂志 1988;8(5)∶298 [3] 现代应用药学 1990;7(6)∶48。 【药性】: 性味 甘、咸,寒。 ❶ 《纲目》:“咸、甘,寒。” 归经 心、肝经。 ❶ 《纲目》:“入厥阴肝经。” 功效 镇心安神,养阴息风,清热坠痰,清肝除翳,解毒生肌。 主治 心悸失眠,怔忡,癫痫,惊风抽搐,烦热消渴,喉痹口疳,目赤翳障,疮疡不敛。 ❶ 《本草汇言》:“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6~0.9g。外用:研细末干撒、点眼或吹喉;煅灰入长肉药及汤火伤敷之。 使用注意 无实火郁热者慎用。 ❶ 《本草经疏》:“病不由火热者勿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石膏,治小儿中风,手足拘急。 ❷ 配牛黄,治风痰火毒,喉痹,小儿痰搐惊风。 ❻ 配犀牛黄,治咽喉红肿,溃烂疼痛。 ❽ 配冰片,治中耳炎,耳内流脓,刺痒难忍,日久耳聋。 ❿ 配莲子心、丹参,治心阴虚亏,阳浮失眠,烦躁不安。 ⑾配蜂蜜,治皮肤燥裂,青年痤疮,湿热斑疹,皱纹增多。 ⑿配轻粉、青黛,治子宫糜烂。 ⒀配青缸花、轻粉,治下疳皮损腐烂,痛极难忍。 ⒁配炉甘石、琥珀,治疮疡溃烂,肌肉不生。 ⒂配茯苓、钩藤、半夏曲,治惊悸怔忡,癫狂恍惚,神志不宁。 ⒃配茯神、酸枣仁、五味子,治神经衰弱引起的心悸、心慌。 ⒄配犀角、羚羊角,治高热引起的抽搐。 ⒅配天竺黄、琥珀、朱砂,治痰热惊痫。 ⒆配冰片、赤石脂、龙骨,治化脓性伤口感染,疖疮。 方选和验方 ❶ 油蜡膏(《本草汇言》)治诸毒疽疮,穿筋溃络,烂肌损骨,破关通节,脓血淋漓,溃久不收之症:珍珠3g(研极细末),胞衣1具(烘干、研极细末),白蜡30g,猪脂油30g。火上共熔化,和入胞衣末、珍珠末,调匀。先用猪蹄汤淋洗毒疮净,将蜡油药,轻轻敷上,再以铅粉麻油膏药贴之。 ❷ 《本草汇言》:“治大人惊悸怔忡,癫狂恍惚,神志不宁,及小儿气血未定,遇触即惊,或急慢惊风,痫痓搐搦:珍珠3g(研极细末),茯苓、钩藤、半夏曲各30g,甘草,人参各18g(同炒黄、研极细末)。总和匀,炼蜜丸如龙眼大。每服1丸,生姜汤化下。 ” ” ❽ 珍珠丸(《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治肝虚邪袭,夜不安寐:珍珠、麝香各9g,熟地黄、当归各45g,酸枣仁、人参、柏子仁各30g,犀角、茯神、沉香各15g,冰片3g,虎睛1对。 为末,炼蜜为丸,朱砂、金箔为衣。 每服50丸,薄荷煎汤送下,早、晚各1次。 上研极细末,或吹或掺;小儿痰痓,以灯心服0.6~1g。 上为细末,掺之。 ⑾珍珠散(《外科正宗》)治下疳皮损腐烂,痛极难忍,疮肿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及汤泼火烧,皮损肉烂、疼痛不止者:青缸花1.5g,珍珠(豆腐内煮)3g,轻粉30g。为细末,下疳初起皮损掺患处;腐烂疼痛者,甘草煎汤洗净,猪脊髓调搽;汤泼火烧痛甚者,玉红膏调搽。 ⑿五宝散(《外科正宗》)治结毒,筋骨疼痛,口鼻腐烂,诸药不效者:石钟乳12g,琥珀、珍珠、朱砂各6g,冰片3g。为细末,每6g药加飞罗面24g,和匀,每服0.3g。用土茯苓500g水煎滤清,分作5份,取1份送药,每日5次。 如鼻子腐烂,每日土茯苓内加辛夷9g同煎送药。 ⒀加味珠黄散(《喉痧症治概要》)治咽喉红肿,溃烂疼痛:珍珠粉、琥珀各2.5g,犀牛黄1.5g,西瓜霜3g。 为细末,吹喉部。 ⒁珍珠散(《张氏医通》)治疮疡溃烂、肌肉不生:炉甘石240g,煅珍珠3g,琥珀2.5g,煅龙骨、煅赤石脂各1.5g,钟乳石(甘草汤煮一伏时)2g,朱砂、象皮各1.5g,血竭0.5g。 为细末,每3g药加冰片0.6g,研匀,敷患处。 ⒂珍珠散(《张氏医通》)治痘疹:生珍珠、生绿豆、豌豆(烧存性)、血余炭各等份(或无绿豆,加冰片少许)。为末,胭脂调,银针挑破,口含清水,吮去毒血,涂之。 ⒃珍珠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下疳:珍珠、黄连、黄柏、轻粉、象皮、炒五倍子、儿茶、没药、乳香各等份。 为细末,先以米泔水洗患处,再撒此药。 ⒄珍珠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五脏积热、毒气上攻,心胸烦闷,口干舌燥,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珍珠、天花粉、琥珀、煅寒水石、铁粉、朱砂、甘草、大黄、牙硝各等份。为末,每服1g,竹叶煎汤调下。 ⒅珍珠散(《证治准绳·类方》)治肝虚迎风流泪:珍珠、朱砂各1g,干姜0.5g,煅贝齿5枚,为细末,取少许点眼。 ⒆珍珠散(《证治准绳·类方》)治血灌瞳人。目生障膜:珍珠、水晶、琥珀、牙硝各1.5g,朱砂30g,冰片0.3g,为细末,每用少许点眼。 ⒇珍珠散(《证治准绳·幼科》)治小儿气喘多涎:珍珠、犀角各1.5g,香附12g,冰片少许。为细末,每服1g,桃仁煎汤调下。 (21)珠黄消疳散(《痧症全书》)治咽喉肿痛,口臭牙疳,齿龈溃烂,牙缝出血:牛黄96g,黄连480g,青黛480g,大青叶480g,硼砂480g,冰片240g,天花粉480g,薄荷叶480g,珍珠48g,儿茶960g,甘草480g。为细末,吹敷或涂擦患处。 (22)《湖北中草药志》:“治重度子宫糜烂:珍珠0.3g,轻粉3g,青黛1.5g。共研细末,敷于子宫颈部,隔日1次。” (23)珠合灵片(《中药成药学》)治心律不齐,心悸,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珍珠、灵芝、甘草各适量。制成片剂。 每次3~4片,每日3次。 (24)珍珠膏(《广西药用动物》)治肺结核空洞出血:珍珠0.6~0.9g,研细末。 蜂蜜、猪板油、香油、冰糖各200g,炒白面1000g。先将蜂蜜熬熟,加入以上药物拌匀。每次1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5)《广西药用动物》;“治中耳炎(耳内流黄脓,刺痒难忍,日久耳聋):珍珠1颗,研细末,冰片0.3g,研末,和匀。用核桃油适量调成膏状,将膏滴入耳内,每天1~2次,每次2~3滴。” (26)十宝丹(《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治梅毒筋骨疼痛,口鼻腐烂,经久不愈:牛黄、珍珠各15g,冰片、麝香各6g,朱砂、琥珀、炙乳香、炙没药、雄黄各60g,煅钟乳石90g。为末,打糊为丸,每服6g。 (27)喉症锡类散(《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治咽喉肿痛、口舌糜烂:珍珠(飞)225g,牛黄37.5g,冰片22.5g,青黛450g,壁钱炭48g;人指甲(炙)37.5g,象牙屑225g。 上7味,各研细粉,象牙屑过100目筛,余药过120目筛,各取净粉,配研至呈靛灰色。每用少许吹敷患处,每日2~7次。 (28)卷翳八宝眼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6;(5))治早期之角膜云翳、斑翳:珍珠粉9g,犀黄1.5g,玛瑙15g,珊瑚15g,大梅片9g,麝香3g,制石燕15g,制石蟹15g,熊胆9g,制甘石15g。将珊瑚、石燕、玛瑙、石蟹均以醋煅7次,水漂晒干研细末。 余药分别研末至无声、手捻如面为度。 点眼,每日3次,每次以粟米粒大小,点后闭眼5分钟。 (29)珍珠八宝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0;(2))治皮肤癌破溃流血水、久不收口:儿茶、血竭、龙骨各9g,赤石脂15g,朱砂3g,乳香、没药、象皮各6g,珍珠、冰片各1.5g。制成丹剂,同时将药物少许撒于患处,外贴膏药。 (30)六神丸(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0;(5))治白血病:珍珠、牛黄、麝香、雄黄、冰片、蟾酥各适量。制成丸剂。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 单方应用 ❶ 《肘后方》:“安魂定魄:珍珠米粒大1粒,蜜5g,和服,每日3次。” ” 【医药家论述】: 黄宫绣《本草求真》:“珍珠即蚌所生之珠也。珠禀太阴精气而成。故中秋无月则蚌即无珠也。此药冯楚瞻辩论最详。谓其功用多入阴经,其色光明,其体坚硬,大小无定。要以新完未经钻缀者为尚,味甘微咸,气寒无毒,入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盖心虚有热则神气浮游;肝虚有热则目生翳障。 除二经气热,故能镇心明目也。耳聋本属肾虚有热,甘寒所以主之。 逆胪者胪胀也,胸腹气逆胀满,以及手足皮肤皆肿也。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满胀大,皆属于热,此脾虚有热。 兼有积渍所致。珍珠味甘,既能益脾,寒能除热,体坚复能磨积消滞,故亦主之。 至于疹毒、痈肿、长肉生肌,尤臻奇效。但体最坚硬,研如白面,方堪服食。否则伤人脏腑,外掺肌肉作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