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玉龙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玉龙鞭 【名称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概况】: 异名 倒扣藤,牛鞭草(《常用中草药手册》),玉郎鞭(广西),大种马鞭草、大蓝草、倒困蛇(广东)。 基源 为马鞭草科假马鞭属植物假马鞭的全草或根。假马鞭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 假马鞭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L.)Vahl(Verbena jamaicensis L.;Stachytarpheta indica C.B.Clarke),又名假败酱(《种子植物名录》)。 形态 多年生粗壮草本或亚灌木,高0.5~2m。 枝近四方形,具疏短毛。单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4~7.5cm,宽2~4cm,具3~5对侧脉于背面隆起;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顶端短锐尖,两面均散生短毛。穗状花序生枝顶,长10~28cm,穗轴有凹穴,花单生于苞腋内,螺旋状著生,一半嵌生于花序轴的凹穴中;苞片具膜质边缘,有纤毛,顶端有芒尖;花萼长约6mm,无毛,管状,膜质透明,顶端具4~5齿;花冠蓝色或淡紫色,雄蕊2,花丝短,花药2裂;花柱伸出,柱头头状;子房无毛。果内藏于膜质的花萼内,成熟后2瓣裂,每瓣具种子1枚。 花期8月,果期9~12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1分册.20页.图6)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海拔300~580m的山谷阴湿处、草丛中或旷野。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南部。原产中南美洲;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 【化学】: 全草含α-菠菜甾醇、饱和脂肪酮、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羟基羧酸[1]。 根含酚类,其中有多量绿原酸[2]。叶含氨基丁酸与二羟基苯乙胺(Dopmme)、咖啡酸、胆碱、儿茶酚型鞣酸、6-羟基木犀草醇-7-葡萄糖醛酸甙(6-Hydroxyluteolol-7-glucuronide)、木犀草醇-7-葡萄糖醛酸甙、芹菜素-7-葡萄糖醛酸甙(Apigenol-7-glucuromde)。茎、叶含塔尔菲塔林(Tarphetalin)[5]。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14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4 [3] CA 1977;86:103127q 。【药理】: 茎叶水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显著兴奋作用;水提醇沉物作用稍弱。 两种制剂对于离体兔十二指肠,大鼠子宫均无明显作用,水提醇沉物对离体兔心有较弱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灌流有显著的血管舒张作用。麻醉犬iv0.1g(生药)/kg的上述两种制剂,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小鼠ip上述两种制剂0.1g(生药)/只,24h内可引起死亡。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4 。【药性】: 性味 甘、苦,寒。 ❶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甘,寒。” 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主治 淋病,白浊,风湿痹痛,结膜炎,喉炎,跌打瘀肿,痈疖。 ❶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眼热痛,跌打肿痛,大疮肿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大疮肿痛:玉龙鞭90g,土牛膝、雾水葛各60g。共捣烂,敷患处。已破溃流脓者,加红糖少许调敷。 ” ” 单方应用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喉炎:玉龙鞭鲜品,捣烂加糖含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