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道不谋食论
春秋末孔子认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属阶层不应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观点。语见《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不赞成统治阶级及附属的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他斥“请学稼”的樊迟为小人,认为统治者只须讲究礼、义、信,即可招徕四方的人民为其生产,而不必自己参加劳动; 儒者只要专心从事学问,就可取得高官厚禄,享受荣华富贵,而不致于象从事耕作的下层人民一样受冻挨饿。战国时孟子继承发展孔子上述言论,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梁惠王上》)。孔孟轻视劳动,反对上层阶级参加劳动的剥削思想,成为后世儒者逃避生产劳动,安享其食的经典依据,起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参见“劳心劳力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