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熊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熊胆 【概况】: 基源 为熊科黑熊属动物黑熊或棕熊属动物棕熊的胆囊。 原动物 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又名熊(《诗经》),猪熊(《尔雅翼》),狗熊(《广东新语》),黑瞎子、狗驼子、狗熊、月牙熊(《中国药用动物志》),棕熊Ursus arctos L.,又名罴(《诗经》),黄熊(陆玑《诗疏》),豭黑(《尔雅》郭璞注),马熊(《尔雅翼》),人熊(《纲目》)。 历史 熊胆始载于《唐本草》,于熊胆项下提及。《纲目》列于兽部第五十一卷。 颂曰:“形类大豕,而性轻捷,好攀援,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于地。冬蛰入穴,春月乃出。其足名蹯,为八珍之一,古人重之,然肠之难熟。”时珍曰:“熊如大豕而竖目,人足黑色……冬日蛰时不食,饥则舐其掌,故其美其掌,谓之熊蹯。”综上所述皆与今之熊相符。 形态 黑熊体型较大,体长1.5~2m,体重约200kg。头部宽,吻部较短,鼻端裸出。耳朵较长,上面生有长毛,颈部两侧的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的白斑,四肢粗大,前后足均具五趾,前足腕垫宽大,后足跖垫宽大而肥厚。 具爪,爪能弯曲,前爪稍大于后爪。尾短。黑熊胸部的白斑,个体差异较大,黑熊除鼻面部栗棕色,下颌白色,胸部有倒人字形的白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263页.图357)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树洞中。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南以至华南等地。 棕熊 体型较大,体长在2m左右,体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部较黑熊长,鼻也阔,鼻端裸出,耳朵明显,内部都被有长而柔软的毛。肩部隆起,尾短,四肢粗壮,各具五趾,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 全身为黑棕色。头部灰棕或棕褐色,鼻面部的毛短呈栗棕色,耳朵黑棕色,下颌暗栗棕色。 腹面色淡,四肢色较深为黑褐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265页.图359)。棕熊栖息于广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藏、西南以至华南等地。 。【生药】: 采集 一般于冬季捕捉,捕获后,剖腹取胆,割时先将胆口扎紧,割取后小心剥去胆囊外附著的油脂,用木板夹扁,悬挂在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 不宜晒干或烘干,以防腐臭。药材主产于云南、黑龙江、吉林。 此外,贵州、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湖北、湖南、陕西、福建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的“云胆”品质最优;黑龙江、吉林所产的“东胆”产量最大。 鉴别 性状 干燥熊胆呈长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成囊状,长10~20cm,宽5~10cm;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显光泽,有皱褶,囊皮薄,迎光视之,上部常呈半透明。质坚硬,破断面显纤维性。 囊内藏有干燥胆汁,习称“胆仁”,叶块状、颗粒状、粉末状或稠膏状。有光泽,颜色不一,金黄色透明光亮如琥珀,质松脆,味苦回甜者习称“金胆”或“铜胆”;黑色、质坚而脆或呈稠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亮较差、质亦较脆者,习称“菜花胆”。 气微清香或微腥,入口溶化,味极苦,清凉而不粘牙。 以个大、胆仁金黄色、明亮、味苦回甜者为佳。 理化 取样品粉末0.1g,加入20%NaOH溶液5ml,水浴上加热8小时,放冷后,加浓盐酸调pH至2~3,用乙酸乙酯10ml,分2次萃取,萃取液合并后,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5ml溶解,制备成样品液。以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为对照品,吸附剂为硅胶G-cMCNa。 展开剂为异辛烷-冰醋酸-乙醚-正丁醇-水(10∶5∶5∶3∶1)上层液,展距15cm。展层后用10%磷钼酸乙醇液显色,105℃加热5分钟,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刘训红等《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35页.图547-3)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熊胆胆汁中主要含有胆汁酸类成分:胆酸(Cholic acid)、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1)、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2)、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有的胆汁还含微量的牛磺去氧胆酸(Taurodeoxycholic acid)或甘氨熊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是熊胆的特有成分,可以作为鉴别药用熊胆的依据;熊胆含有的胆色素类以胆红素为主,另外尚含胆黄素,胆褐素;熊胆中所含氨基酸类是以蛋白质形式存在,经处理后可测出赖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牛磺酸等4~12种氨基酸;熊胆中尚含胆固醇、脂肪、磷质、无机盐和水等成分。 活熊取胆胆汁中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均高于药用熊胆中的含量;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药用熊胆;活熊取胆胆汁中以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多,药用熊胆则以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含量较高[1,2]。 参考文献 [1] 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学苑出版社,1994∶674 [2] 张豁中等.动物活性成分化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14 。【药理】:❶ 对中枢神经作用 熊胆150mg/kg ip,对小鼠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50mg/kg ip,对小鼠有抗电惊厥作用[1]。 熊胆粉与黑熊活引流熊胆50,100mg/kg ig对松节油致热兔均有解热作用[2]。熊胆与引流熊胆3g/kg ig,均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对小鼠水合氯醛催眠均有协同作用,2~3g/kg ig,均可对抗去氧麻黄碱引起的小鼠兴奋作用,2.5g/kg ig,均可对抗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惊厥,对酵母致热大鼠也均有解热作用[3]。 ❷ 对肠平滑肌的作用,熊胆5×10-5g/ml对离体小鼠小肠收缩有抑制作用,并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小肠收缩[4]。熊胆与引流熊胆10-4g/ml,对离体小鼠小肠均有松弛作用,并均可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小肠强直收缩[3]。 熊胆与引流熊胆100,300mg/kg ig,对小鼠肠管墨汁移动试验均表明有抑制肠蠕动作用[2]。 ❹ 降血脂 引流熊胆0.6g/kg ig,连续15d,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此外,还能使主动脉脂质含量降低[6]。 引流熊胆250,500mg/kg ig,对二甲苯或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壳肿胀、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弗氏完全佐剂所致大鼠关节炎、小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大鼠热烫性足肿胀及减少大鼠炎症部位PGE2的含量[8]。 熊胆与引流熊胆1∶10浓度,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3]。 毒性 熊胆ip对小鼠的LD50为1165mg/kg,ig的LD50则为8600mg/kg[1]。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5;16(2)∶46 [2] 西北药学杂志 1990;5(2)∶1 [3]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2)∶749 [4] 药学杂志(日)1967;87(7)∶801 [5] 中草药 1992;23(8)∶420 [6]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3;9(1)∶32 [7] 药学研究(日)1959;31(6)∶65 [8]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4;10(2)∶143 。【药性】:性味 苦,寒。 ❶ 《唐本草》:“味苦,寒。” 归经 入肝、胆、脾、胃经。 ❶ 《纲目》:“手少阴、厥阴,足阳明经。” 功效 清热,镇痉,明目,杀虫。 主治 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痫,疳疾,蛔虫痛,目翳,喉痹,鼻蚀,疗痔恶疮。 ❶ 《药性论》:“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 ” 目赤翳障,痔疮。”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明目,止痉。主治小儿热盛惊风,癫痫,抽搐,黄疸;外用治痈肿。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15~0.3g。 外用:研末调敷或点眼。 使用注意 ❶ 《药性论》:“恶防己、地黄。” 方选和验方 ❶ 熊胆膏(《证治准绳》)治急疳:熊胆(研)32g,蚺蛇胆(为末)、芦荟(研)、牛黄(研)各0.3g,冰片(研)、麝香(研)各3g。 为细末,用水100ml搅和匀,瓷器盛隔水慢火熬成膏,每服1豆大,薄荷煎汤化服,兼涂患处。 量大小加减,无时。 研细,放入瓷器中,蒸熔,宿蒸饼,就丸麻子大。米饮送20丸,无时。 化开,入冰片1~2片,铜器点之。 或泪痒,加生姜粉些须。 每服1丸,以葱白打碎,陈酒送服;或用醋化开外敷。 ⑾清凉眼药膏(《中国药物大全》)治结膜炎、睑缘炎、沙眼、麦粒肿:熊胆。冰片,薄荷脑,西瓜霜、硼砂、炉甘石(煅)制成软膏,每支3g,外用,用玻璃棒挑取少许,点入眼睑内,1日2~3次。 ⑿《广西动物药》:“治黄疸:熊胆汁0.5g,郁金10g,姜黄10g,茵陈蒿15g,水煎服。” ⒀《动物药验方集成》:“治产褥热:熊胆0.3g,分2次吞服,另用紫草、秦艽、地锦草适量水煎送下。” ⒁《动物药验方集成》:“治白内障:熊胆0.5g,黄连5g,冰片1.5g,加冷开水25g调匀,贮在瓶内备用。常点患处(孕妇慎用)。” ⒂熊胆抑咳散(新中医1987;(2))治百日咳痉咳期:熊胆、朱砂、姜半夏、桔红、川贝母、冬花各6g,先将朱砂、熊胆用乳钵研细取出,再研另4味为末,然后将6味药末和匀,装瓶备用,1~2岁每服0.3~0.5g,2~4岁每服0.5~1.5g,日服3次,饭后开水送服。 ⒃胆龙散(陕西中医1990;(7))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熊胆5g,地龙10g,龙葵20g,葶苈子15g,浙贝母、蟾蜍炭各12g(活蟾蜍,去头,黄泥外包,火烧为炭),炙麻黄8g,甘草5g。以上各药均研细,2~4岁4g,5~7岁8g,8~15岁12g,1日3次,白开水送服,1~2周为1疗程,一般以1疗程为度。 ⒄痫风散(江苏中医杂志1981;(2))治癫痫:熊胆、白矾、牛黄各6g,炙蜈蚣、炙僵蚕、朱砂各10g,炙全蝎、制半夏、马宝、橄榄、郁金各18g,生大黄30g。共研细末,混匀为1料,平时日服1次,发作时日服2次,每次6g,轻者半料,重者1~3料。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五痔十年不瘥:涂熊胆,取瘥止。” 缪希雍《本草经疏》:“熊胆气味与象胆同,其所主亦相似。”“凡胆皆极苦寒,而能走肝、胆二经,泻有余之热。小儿疳积,多致目内生翳障者,以肝、脾二脏邪热壅滞,则二脏之气血日虚、闭塞日甚故也。 用此泻肝、胆、脾家之热,则内邪清而外障去矣。如不因疳证而目生翳障,及痘后蒙闭者,多因肝、肾两虚,宜滋阴、养血、清热为急,诸胆皆不得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