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此为圆鼎。 大口、方唇,口沿两侧有拱形立耳,耳高近腹深的一半。口沿下两弦纹中夹饰重环纹带,环与环之间饰长方形圆角纹,纹中有一短横。组成带的环纹均为浮突阳刻,纹中有一条阴刻线。 带状纹下是一道突起的弦纹。 腹稍膨,圆底,下有三柱足支撑鼎身。柱足细腰,足底如蹄状。此鼎造型圆浑凝重,装饰简洁而粗犷。耳、蹄足与鼎身的曲线圆润、灵巧,完全改变了早期盛行的带有神秘色彩繁缛富丽的纹样。 鼎内有铭文32行,共497字,是已发现青铜器中铭文最长者。铭文记周王锡命毛公 (音因)事,与《尚书·文侯之命》相近,学者一般认为其为宣王时器。 毛公鼎于清道光末年出土,曾先后为古董商苏亿年、金石学家陈介祺、两江总督端方所有,民国初(1920一1921年)曾被抵押于天津俄国道胜银行,叶恭绰先生集资赎出,抗日战争时期曾流落香港,后为上海商人陈克勤所得卖与陈泳仁,抗战胜利后陈献于政府,1946年8月1日,拨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收藏,1948年移去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