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梨 【概况】: 基源 为蔷薇科梨属植物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种的果实。 原植物 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P.serotina auct.non Rehd.)又名白梨、罐梨(河北)。沙梨Pyrus pyrifolia(Burm.f.)Nakai(P.serotina Rehd.),又名乌梨(浙江),麻安梨(贵州)。 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P.sinensis auct·non Poir.),又名花盖梨(东北),沙果梨、酸梨(河北)。 历史 梨始收入《别录》。 据《纲目》记载:“梨树高二三丈,尖叶光腻有细齿,二月开白花。”按此说明并与附图对照一致,应为本种。 形态 乔木,高达5~8m,树冠开展;二年生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冬芽卵形,鳞片边缘及先端有柔毛,暗紫色。叶片卵形,长5~11cm,宽3.5~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齿尖有刺芒,微向内合扰,嫩时紫红绿色;叶柄长2.5~7cm;托叶膜质,线形至线状披针形,边缘具有腺齿,长1~1.3cm。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cm;花梗长1.5~3cm;苞片膜质,线形,长1~1.5cm;花直径2~3.5cm;萼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内面被褐色绒毛;花瓣卵形,长1.2~1.4cm,先端呈啮齿状,基部具有短爪;雄蕊20,长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5或4,与雄蕊近等长。 果实卵形或近球形,长2.5~3cm,直径2~2.5cm,基部具肥厚果梗,黄色有细密斑点,4~5室;种子倒卵形,微扁,长6~7mm,褐色。 花期4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32页.图2193) 生境与分布 适宜生长在海拔100~2000m干旱寒冷的地区或山坡阳处。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 沙梨与梨的区别在于叶片基部圆形或近心形,果实褐色。 花期4月,果期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32页.图2194)。 适宜生长在海拔100~1400m的温暖而多雨的地区。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秋子梨与以上2种梨的区别在于叶形大,长5~10cm,宽4~6cm,叶边芒刺长;花柱5;果黄色,果梗短,长1~2cm。花期5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357页.图版49∶1~2)。适于生长在海拔100~2000m寒冷而干燥的山区。 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内、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亚洲东北部、朝鲜也有。 本种品种很多,市场上常见的香水梨、安梨、酸梨、沙果梨、京白梨、鸭广梨均属本种。民间常用果与冰糖煎膏谓有清肺止咳之效的也多为本种。 。【生药】:采集 8~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化学】: 白梨含蔗糖、果糖、芳香油、黄色植物色素、果胶等[1]。 沙梨含苹果酸、柠檬酸、果糖、葡萄糖、蔗糖等[2]。 参考文献 [1] 食品科学 1987;(7)∶45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75 【药性】: 性味 ❶ 《新华本草纲要》:“甘、微酸,凉。” 归经 入肺、胃经。 ❶ 《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经。” 功效 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主治 ❶ 《新华本草纲要》:“热病,津伤烦渴,痰热惊狂,噎膈,便秘,消渴,热咳。”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去皮、核)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或捣汁点眼。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雪梨浆(《温病条辨》)治太阴温病,口渴甚者:甜水梨大者1枚。 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捣取汁)时时频饮。 每300g清膏加蜂蜜300g,共熬至滴水成珠为度,每服15g,开水冲服。 川贝母、橘红分别烘干,研为极细末。木耳温水发透,与杏仁、百部、苇茎、冬瓜仁、苡仁、木耳放入锅内,加水煎熬取汁,如此3次取汁,合并煎液,文火浓缩至药液浓稠时,加冰糖令其熔化,直至粘稠时,加入川贝末、橘红末,搅匀,冷却后切以小块,每日3次,每次1块。 凡治嗽皆须待冷,喘息定后方食,热食之反伤矣,令嗽更极,不可救。如此者,可作羊肉汤饼饱食之,便卧少时。”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小儿心藏风热,昏懵躁闷,不能食:梨3枚。切,以水400ml,煎取200ml,去渣,入粳米15g,煮粥食之。” 【医药家论述】: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梨,多食则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之意,须当斟酌,惟病久烦渴入,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病。” ” ” 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