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桃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桃仁 中药名。 见《本草经集注》。别名:桃核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etsch,或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的种子。 种子1枚,扁卵状心形。花期4月,先叶开放。 果熟期6~7月。全国各地有栽培。 ❷ 山桃,落叶小乔木,高5~9米。叶互生;托叶早落;叶柄长1.5~3厘米;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2~3.5厘米,中部以上渐尖,近基部最宽,基部呈广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细锯齿。 花单生;萼片5,多无花;花瓣5,阔倒卵形,粉红色至白色。核果近圆形;黄绿色,表面有黄褐色柔毛,果肉离核;核小坚硬,表面有网状凹纹。种子1枚,棕红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多生于石灰岩的山谷中。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以上两种植物,在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干燥的桃仁呈扁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呈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 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两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味苦甘,性平。 入心、肝、大肠经。破血行瘀,润燥滑肠。 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本草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本草经疏》:“桃核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通行而缓肝……。”又云:“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过用之,及用之不得其当,使血下不止,损伤真阴。”《本草逢原》:“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 毕竟破血之功居多,观《本经》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气、抵挡汤,皆取破血之用。又治热入血室、瘀积癥瘕、经闭、疟母、心腹痛、大便秘结、亦取散肝经之血结。”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孕妇忌服。 ❶ 治妇人室女血闭不通,五心烦热:桃仁(焙)、红花、当归(洗焙)、怀牛膝等分为末。每服9克,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桃仁散)。 ❷ 治产后腹痛,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90克,桃仁20枚, 水煎服之(《唐瑶经验方》)。 上三味,同炒熟,去盐并茱萸。只以桃仁,空心夜卧不拘时,任意嚼5~20粒(《圣济总录》)。 ❻ 治疟:桃仁100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9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当发日用温酒吞下,如不饮酒,井花水亦得(《证类本草》)。 ❼ 治风虫牙痛:针刺桃仁,灯上烧烟出,吹灭,安痛齿上咬之(《卫生家宝方》)。 桃仁含苦杏仁甙、挥发油、脂肪油及苦杏仁酶等,油中主要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苦杏仁甙药理作用见杏仁条。 桃仁的提取物有抗凝血作用及较弱的溶血作用。对正常大鼠有降压作用,是中毒所致。 桃仁提取物0.5克(相当生药4.0克)溶于1毫升水中,每日饲喂大鼠,共1周,对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肺、心、肝、脾、肾及肾上腺组织学检查均无异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