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贫困化 无产阶级贫困化wuchanjieji pinkunhua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生活状况恶化的客观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资本家会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为了同样的目的,资本家还会尽可能多地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随着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会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劳动力供给的大量增加,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形成“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 无产阶级贫困化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方面则存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它的主要表现包括: 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加深。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在不断提高,无产阶级在新创造的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 ❷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同时,资本积累还会造成超过工人人口自然增长的劳动供给。这样,必然会出现相对过剩人口。当然,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既有排斥工人的趋势,也有吸收工人的趋势,但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的队伍在增大。大量的产业后备军不仅使失业工人陷入困境,而且使在业工人所受的剥削加重。 ❸工资被限制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狭小范围内,甚至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使资本家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中处于优势,从而使工资呈现低于劳动力价值的趋势。同时,昂贵的房租、医疗费,沉重的捐税和通货膨胀,会使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进一步陷入窘境。 ❹精神上受到严重摧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使劳动的紧张程度降低。长期紧张的劳动,加重了劳动者脑力、神经和心理上的负担,给他们带来大量的工伤事故和多种疾病。在贫困的生活和紧张的劳动面前,许多人由于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而陷于绝望,造成家庭解体,子女教育不良,一些人甚至走上酗酒、吸毒、自杀之路。 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时,运用了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个范畴。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在社会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减少。绝对贫困化则指在特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无产阶级生活水平的绝对降低。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自己的阶级地位、历史使命和进行解放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 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原始积累 ☛ 无产阶级贫困化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社会现象,包括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和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前者指在国民收入总额中,无产阶级的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资产阶级的收入所占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后者指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的恶化,在大的经济危机和战争期间表现得特别明显。 无产阶级贫困化伴随资本积累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经济状况贫困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实现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总是拚命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资本积累的结果: 一极是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无产阶级贫困化有两种表现形式: (1)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即在国民收入的总额中,资本家所占份额愈来愈大,工人所得份额愈来愈小,两大阶级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和加深。(2)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表现在实际工资下降,劳动条件恶劣,生活水平恶化。这种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特别是在经济危机阶段尤为突出。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现象,工人阶级的斗争虽然使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工资有可能增加,生活会有改善。但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自己贫困的生活和从属于资本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