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柏树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柏树叶 【概况】: 基源 为柏科柏木属植物柏木的枝叶。 柏木属全世界有20多种,中国产5种。 原植物 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又名香柏(《三辅旧事》),密密柏(河南),柏树(浙江),扫帚柏(湖南),柏香树(湖北),香丝柏(四川)。 历史 柏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历代所谓柏,往往指柏科的多种植物。《图经本草》云:“柏叶尤奇,益州诸葛孔明庙中有大柏木……。”《纲目》载:“其树耸直,……其花细琐,其实成丛,状如小钟,霜后数裂,中有数子,大如麦粒,芳香可爱。”所指均为柏木。 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35m;树皮淡褐灰色;大枝开展;小枝细长下垂,生鳞叶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 叶鳞形,交互对生,先端尖,小枝上下之叶的背面有纵腺体。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小枝顶端:雄球花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3mm;雌球花长3~6mm,近球形,径约3.5mm。球果圆球形,径0.8~1.2cm,熟时暗褐色;种鳞4对,木质,盾形,顶部中央有凸尖头,发育种鳞具5~6种子。种子近圆形而扁,长约2.5mm,淡褐色,有光泽,边缘有窄翅。 花期3~5月,球果翌年5~6月成熟。(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19页.图637) 生境与分布 为长江以南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产区很广,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以及甘肃南部,陕西南部。 。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剪取枝叶,阴干。 鉴别 枝叶树枝状。叶细小鳞片形,先端锐尖,紧密贴生于小枝上,但在较大的枝上,叶尖不紧贴而成刺状突出,叶面黄绿色或灰绿色。小枝棕褐色。质脆,易断。 气淡,味涩。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叶含α-柏木萜烯(α-Funebrene)、扁柏双黄酮。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❶ 《分类草药性》:“苦、涩。” 功效 止血生肌。 主治 吐血,血痢,痔疮,烫伤。 ❶ 《分类草药性》:“和血。治肠风痔肿,痢疾,吐血,兼涂小儿肥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干姜,治脾胃虚寒所致的吐血,咯血。 ❷ 配黄芩,治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出血。 方选和验方 ❶ 柏叶汤(《金匮要略》)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90g,艾120g。 加马通汁200ml,水煎,分2次服。 每夜临卧时,以竹叶汤下20丸,至五更初,以粥饮下20丸。 研为散,每服6g,开水调下。日7~8次。 ❼ 绿云散(《证治准绳》)治灸疮疼痛:柏叶、芙蓉叶各等份。为细末,每遇灸疮黑痂脱落,即用水调如膏药,摊纸上贴之。 ❽ 地榆汤(《千金翼方》)治妇人崩中漏血不绝:地榆根、柏叶各240g,蟹爪、竹茹各30g,漏芦90g,茯苓30g,蒲黄45g,伏龙肝250g,当归、芍药、桂心、干姜、炙甘草各60g。水煎服。 ❾ 《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元气虚弱,崩中漏血,年久不愈:柏叶(炒)、续断(酒炒)、川芎、当归、生地黄、鳖甲(炙)、龟板(炙)、禹余粮各45g。共研为细末,每次服6g,米汤调下。” 单方应用 ❶ 《重庆草药》:“治吐血:柏树子、柏树叶。打粉,兑酒吃,每次12g。 ” ” 食疗 ❶ 柏叶酒方(《太平圣惠方》)治传尸骨蒸,瘦病:柏叶(捣碎以水59440ml煮取汁29720ml)10kg,黍米(淘净)6kg,细曲(捣碎)5kg。上以柏叶汁渍曲发动,即炊米熟,候冷拌合令匀,入瓮密封,一七日开,压取酒。日3度,量力饮之,以差为度。 ❷ 《民间方》:“治鼻渊、脑漏、流臭涕:猪鼻肉60g,生柏叶30g,金钗斛6g,柴胡10g,蜜糖60g,30度米酒30g。上述各料用砂锅加水1200ml煎服300ml,滤除药渣后,冲入蜜糖和米酒调匀饮之。2~4剂为1疗程,连服3~4个疗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