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
[结构] 并列式。 [释义] 原指模糊不清,难辨雌雄。后多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辨真相。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眯起眼睛。 [出处] 南朝·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无题诗》:“钩瞖格磔浑难语,扑朔迷离两不真。” [功能、例句] ❶ 作定语。 徐迟《黄山记》:“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❷ 作谓语。端木蕻良《曹雪芹》上卷二三章:“只见她们一身戎装,红缨银枪相映生辉,踩著鼓点,操练起来,由慢而快,扑朔迷离,看得人眼花缭乱。” [附条] ❶ “迷离扑朔”。陈毅《满江红·游广东……》。 ❷ “扑朔”。 清·陈其年《贺新郎》。 ❸ “迷离”。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同义] 眼花缭乱 目迷五色 真伪莫辨 [反义] 一清二楚 真相大白 显而易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