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感染性心内膜炎 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症。 临床常按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两种(详见相应词条)。后者远较前者多见,两者之间常无明显界限,但在基础病变、致病原、临床表现、病理、并发症、预后、转归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种类的细菌均可引起本病,常见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等,真菌等微生物亦可引起本病。有无基础心脏病均可发生本病,急性病例多见于原无心脏病患者,亚急性病例则多见于原有心脏病的病人。有创性心脏、血管技术操作和手术,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胃肠道器械检查、拔牙均为发病因素。病变的心瓣膜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多见。基础病理变化为赘生物形成,细菌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细菌、炎性细胞和坏死的心瓣膜组织构成,新鲜的赘生物大而松脆,易碎脱落,形成栓子。瓣膜可发生穿孔,腱索可发生缩窄或断裂。 心肌可见灶性退行性变、坏死、脓肿、疤痕;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为栓塞、细菌性动脉瘤和动脉炎。凡有器质性杂音病人有不明原因发热1周以上者需考虑本病,如又发现栓塞现象,则可能性更大。血培养是诊断本病最直接的依据。继发性贫血、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超声心动图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本病虽经积极内科治疗,但对有以下情况者预后差: 有心力衰竭或肾功能不全、血培养始终阳性、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真菌感染、人工瓣膜感染及瓣周脓肿的病例预后不良,其中心力衰竭是本病的重要的死亡原因。患者年龄、治疗前的病程、病变瓣膜的部位和范围、并发栓塞、动脉瘤、二重感染、心肌炎等与预后关系亦密切。部分病例即使临床近期治愈,也可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