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集校】: 《文选》尤本: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文选》五臣本、六臣本:同尤本。 洪兴祖: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校语:俇攘,一作恇勷,一作 躟。 朱熹、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黄省曾、朱多煃、庄允益:同洪本。 刘师培:《文选·祭屈原文》注引“俇”作“匡”。 。【集释】: 王逸:伤己幼少,后三王也。 卒遇谮谗,而遽惶也。 张铣:悼,伤也。不时,不遇明时。俇攘,忧惧貌。 洪兴祖:俇音匡。攘,而羊切, 也,遽也。 朱熹:俇音匡。攘,而羊反。 俇攘,狂遽貌。 王夫之:俇攘,遑遽也。 国势日蹙,救亡不逮也。 马茂元:俇攘,匆遽而混乱的样子。 胡念贻:俇攘,动乱。王念孙《读书杂誌·余编下》説:“俇攘,乱貌。‘逢此世之俇攘’,爲与乱世相遇也。 《哀时命》曰:‘概尘垢之枉攘兮’,王注曰:‘枉攘,乱貌。 ’枉攘与俇攘同。此注以爲遇谗而遽遑,失之。’”按:“俇攘”可释爲“遽惶”,亦可释爲“乱”。俇攘又可写作劻勷,韩愈《刘统军碑》“劻勷将捕”,亦遽惶意。 “逢此世之俇攘”,言当时楚国动乱,惶遽不可终日。 蒋天枢:生之不时,犹《诗》言“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