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为怪
恬:安然。 安然处之,不以为怪。形容对不良或反常的现象熟视无睹,全不在乎。语本《汉书·贾谊传》“至于流俗失,世坏败,因(固)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适然:当然。 )宋·唐庚《上监司书》:“比来州县削弱,纪纲弃坏,上下习熟,恬不为怪。”《聊斋志异·江城》:“闻门外钲鼓,辄握发出,憨然引眺,千人指视,恬不为怪。”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盖当时习尚,在愈视之,恬不为怪。” 也作【恬不知怪】。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一·欧史传赞不苟作》:“唐六臣张久蔚等,押传国宝,逊位于梁,此事与朋党何涉?而传赞忽谓此时君子尽去,小人满朝,故其视亡国易朝,恬不知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