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豆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豆根 【概况】: 异名 山大豆根、黄结(《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广豆根(《中药志》)。 基源 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的根。槐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23种。 原植物 正品山豆根(广豆根)一般指的是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Gagnep.(S.subprostrata Chunet T.Chen;Cephalostigmaton tonkinensis(Gagnep.)Yk ovlew.),又名柔枝槐(《中药大辞典》)。以下几种木蓝在少数地区亦作山豆根用。 华东木蓝Indigofera fortunei Carib在湖北、江苏、安徽地区。多花木蓝Indigfera amblyantha Craib在安徽、湖北地区。宜昌木蓝I.ichangensis Craib在河南、湖北地区。陕西木蓝I.potaninii Craib在陕西地区。 花木蓝I.kirilowii Maxiim.ex Palib,在河南、陕西地区。分别作“山豆根”或“土豆根”药材收购药用。 历史 本品始见于《开宝本草》。《图经本草》载:“山豆根生剑南(属四川)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今广西南宁),万州(属四川)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证类本草》附宜州及果州山豆根图均不相同,可见本草所载山豆根的原植物有数种。据上所载,今广西亦有,以忠州者佳。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 所指可能就是现今作广豆根应用的柔枝槐。 形态 灌木,直立或近平卧,高1~2m。 植株密被短柔毛。根通常2~3分枝,圆柱形,黄褐色。 茎分枝较少,具棱,其上部通常“之”形弯曲。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7,长卵圆形或卵形,长1~2.5cm,宽5~10mm,顶端小叶较大,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棕色;小叶柄短。 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花萼宽钟形,萼齿3,三角形;花冠黄白色,长6~8mm;雄蕊10,花药背著,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上位,圆柱形,花柱弯曲,柱头圆形。荚果串珠状,长2~5cm,紫黑色;种子3~5粒。 花期4~5月,果期5~7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81页.0348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石山岩缝或石灰岩中。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南部。 几种木蓝属植物的特征和主要区别如下: 总状花序腋生,长10~14cm,花冠紫色,长约10mm,外面疏生短柔毛,旗瓣长圆形,翼瓣卵圆形,基部与龙骨瓣相连,龙骨瓣有爪,爪有1距;雄蕊10,为9和1的两体。药隔顶端通常有腺体。 荚果细长,长3~6cm,褐色,无毛。花期5月,果期6~7月。 (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360页.图1313)生于山坡杂木林中或路边灌丛、草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及江西。 ❷ 多花木蓝与华东木蓝近似,区别在于多花木蓝的枝、叶片和荚果被白色丁字毛,小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冠较小,长5~6.5mm,淡红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362页,图1317)生于海拔150~1800m的山坡杂木林缘或路边灌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广西、四川。 ❸ 宜昌木蓝与华东木蓝相似,唯宜昌木蓝的小叶片为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7.5cm,宽1~3cm,两面有白色丁字毛,花较大,花冠长约1.5cm,可资区别。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6页.图2502)生于山坡林缘或路旁灌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 ❹ 花木蓝与华东木蓝相近,但花木蓝的小枝,叶片两面有白色丁字毛,小叶片宽卵形,菱形或椭圆形,长1.5~3cm,花冠较长,长达1.5cm,紫红色或红色而不同。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5页,图2500)生于海拔100~2000m的山坡杂木林下或路边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安徽、浙江。 日本、朝鲜也产。 花期5~8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225页.图249)生于海拔600~1800m的山坡杂木林下或路边、河滩灌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 。【生药】:采集 秋季挖根,除去地上茎叶及根须,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 ❶ 广豆根(柔枝槐)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横向延长,具结节,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著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10~35cm,直径3~15cm;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浅棕色,并可见环状形成层,中心无髓。微有豆腥气,味极苦。以条粗、质坚、味苦者为佳。 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歧,略弯曲,长15~50cm,直径4~10m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横长的皮孔及纵皱纹,偶有横裂,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纤维状,中心无髓。 气微弱,味苦。 显微 根及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皮层外侧的1~2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层与韧皮部均散有纤维束。 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1~8列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相聚,有的含黄棕色物;木纤维成束散在。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方晶。粉末:淡黄色或黄棕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❸ 草酸钙方晶众多,散在或存在于厚壁细胞中。直径9~33μm。 ❹ 石细胞少数,单个散在或两个相聚,有的与纤维连结,呈类圆形、长方形或类椭圆形,有的一端稍尖,直径29~73μm,长54~127μm,壁厚7~23μm。 理化 山豆根的薄层色谱❶ 取样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氯仿溶解,点于(Ⅰ)硅胶G板、(Ⅱ)氧化铝板或(Ⅲ)碱性硅胶G板上,以(Ⅰ)氯仿-甲醇(7∶3)、(Ⅱ)乙醚-甲醇(96∶4)或(Ⅲ)苯-丙酮-甲醇(8∶3∶0.5)(层析缸内置一小杯浓氨水)为展开剂,展开后,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62-1)❷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3次,滤液加95%乙醇至含醇量达60%,冷藏36小时,滤除沉淀,减压除去大部分乙醇,再依次调含醇至70%、80%、85%,并滤除每次析出的沉淀,浓缩滤液至干,用氯仿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醇-氨水(80∶15∶5)为展开剂,展开后,置荧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62-2) 。【化学】:山豆根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与黄酮类衍生物。 含总生物碱约0.93%[1],其中苦参碱(Matrine)0.52%,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0.35%以及微量甲基金雀花碱(Methylcytisine)和臭豆碱(Anagyrine)。山豆根与其同属植物根中尚含氧化槐果碱[(+)-Sophocarpine Noxide]、槐胺[(+)-Sophoramine]、槐醇[(+)-Sophoranol][7]。 黄酮类衍生物[2,3,5]:计有4类,二氢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异黄酮类与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山豆根素(Sophranone)、山豆根色烯素(Sophoranochromene)、山豆根新色烯素〔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2,3-d)chroman-4-one)〕、山豆根苯并吡喃素{2[(7′-Hydroxy-2′,2′-dimethyl-2H-benzopyran)-6′-yl]-7-hydroxy-8-(3-methyl-2-butenyl chroman-4-one)}、山豆根苯并二氢呋喃素(2[{2′-(1-Hydroxy-1-methlethyl)-7′-(3-methyl-2-butenyl)-2′,3′-dihydro benzofuran}-5′-yl]-7-hydroxy-8-(3-methyl-2-butenyl)chroman-4-one))、山豆根色满素(2[3′-Hydroxy-2′,2′-dimethyl-8′-(3-methyl-2-buenyl)chroman-6′-yl]-7-hydroxy-8-(3-methyl-2-buenyl)chroman-4-one)、4′,7-二羟基-6,8-双(3-甲基-2-丁烯)二氢黄酮(4′,7-Dihydroxy-6,8-bis-(3-methyl-2-buthyl)flavanone)、2′,4′,7-三羟基-6,8-双(3-甲基-2-丁烯)二氢黄酮(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enyl)flavanone)。 此外,尚含有酚性物质(水解后得咖啡酸与长链醇)与羽扇豆醇、谷甾醇、维生素B1和C等[4,6]。 参考文献 [1]药学杂志(日) 1961;81∶1635 [2]Chem Pharm,Bull 1963;11∶1670 [3]Chem Pharm Bull 1970;18∶602.741 [4]Chem Pharm Bull 197321∶1436,1777,1192 [5]药学杂志(日) 1970;90∶459 [6]Chem Pharm Bull 1970;18∶2855 。【药理】: ❶ 抗肿瘤作用 山豆根水提取物给小鼠ig,对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ip对大鼠腹水型专用肉瘤及实体腹水肝癌治愈率在60%以上,并延缓腹水形成及延长生命,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紫檀素、槐树素和红车轴草根甙、山槐素对小鼠肉瘤180均有效。 苦参碱体外、体内对小鼠艾氏腹水癌也有效。水提物对小鼠的吞噬功能有兴奋作用[1,2]。 毒性 氧化苦参碱小鼠ip LD50为572.2±48.8mg/kg,sc LD50为952.6±11.6mg/kg。苦参碱小鼠ip LD50为652±47.3mg/kg。山豆根总碱中毒量使大鼠心电图呈负性频率、负性传导(P-R间期延长50%),T波倒置,ST段下移;给犬iv,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妥拉苏林有对抗作用[2]。 参考文献 [1]Chem Pharm Bull 1970:18(12)∶2555 [2]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8 [3]中国药理学报 1981;2(1)∶26 [4]中国药理学报 1986;7(3)∶216,219 [5]中国药理学报 1987;8(6)∶501 。【药性】:性味 苦,寒。 有毒。 归经 入肺、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 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磨汁。 外用:含漱或捣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山豆根丸(《仁斋直指方》)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山豆根30g,北大黄、川升麻、朴硝(生)各15g。 为末,炼蜜丸,皂子大。每1粒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 ❺ 豆青合剂(成都中医学院)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山豆根15g,大青叶60g,生甘草15g。加4倍量水浸渍半天后,煎煮2次,滤液合并,1日4次分服。 ❻ 《喉科集腋》:“治单双喉蛾:山豆根9g,桔梗9g,甘草3g,半夏3g。水煎服。”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 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 ”“入散乳毒药中,能消乳癌。” ” 又治发热咳嗽,则以肺胃热咳言之,非不同虚实寒热,可为咳嗽之通用品也。今人专以治咽喉肿痛,则直折火毒之上炎,亦惟实热闭塞者始为合宜。 而风邪外来之喉痛,尚须辛凉开泄者,则必不可早投,反恐遏抑不宣,重增其困,石顽所谓解痘疹热毒及喉痹者,意固不差,但近今喉痧,为病最多,然有外感毒症未罢及肺胃实热如焚两候,先后不同。投药即因而大异,……临症者岂可不辨之于早?濒湖谓研末汤服治腹胀喘满,酒服治女人血气腹胀,丸服治下痢,则必皆属于实热壅塞者,庶乎相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