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主义农业
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农业。 一般是在奴隶制农业崩溃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有的是在村社或原始公社瓦解后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农奴);地主依靠土地所有权和借助于超经济强制,通过地租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以封建庄园或农民家庭为单位,过著自给自足的生活。封建主义农业代替奴隶制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具体表现在:农民有了部分人身自由和某些权利,并且有了自己的私有经济,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奴隶高,对改进技术也有兴趣,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但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地主阶级存在著人身依附关系;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很低。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渗入农村,农业资本家代替了封建地主,封建主义农业便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农业。 在有些经济不发达、封建主义农业占主要地位的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封建主义农业便为社会主义农业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