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
【生卒】: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介绍】: 字子舆,尊称为孟子。 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中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受业于孔丘的孙子与思的门下,曾游齐、宋、滕、魏等国,做过齐宣王的客卿,后不见用,退而和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述仲民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被列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孟子本人也被视为孔儒正统思想的代表。他同孔丘一样,推崇周朝的传统制度。主张“遵先王之法”。 (《孟子、离娄上》)实行“仁政”,“制民之产”,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希望恢复井田,分田制禄,使民有恒产。 在赋税上主张“薄其税敛”。《孟子·尽心上》他只赞成助耕公田的税法,认为其他工商税不应征课。他说:“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稽)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孟子·公孙丑》)孟子不仅主张薄征,还主张按时令安排吃用,按礼规定用财。 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则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上》)他强调为国理财要行仁政。“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孟子·告子下》)他把只知聚敛富国而不行仁道的君主称为夏“桀”,把这样的臣子称为“民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