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墨旱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墨旱莲 【概况】: 异名 莲子草(《唐本草》),旱莲草(《本草图经》),莲草(《滇南本草》),墨斗草(《医学正传》),墨烟草、墨菜、猪牙草(《纲目》),白花螃蜞菊(《岭南采药录》),水风仙草(《江苏植物药志》),黑头草(《广西中药志》),水旱莲(《湖南药物志》),火炭草(《闽东本草》),金丝麻(《贵州植物药调查》),墨汁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基源 为菊科醴肠属植物醴肠的全草。醴肠属全世界约4种,中国1种并入药。 原植物 醴肠Eclipta prostrata L. 历史 墨旱莲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称醴肠,《本草图经》及1988年第2版《中药志》名为旱莲草,《纲目》中李时珍指出:“旱莲有二种,一种苗似旋覆而花白细者,是鳢肠,一种花黄紫而结房如莲房者,乃是小莲翅也……”。又谓:“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名。”墨旱莲名最早见于《饮片新参》,按本草描述、附图及药材原植物鉴定,鳢肠即墨旱莲,《中国药典》1963年版以来至1990年版都收载有墨旱莲。至于《纲目》及过去市场充作鳢肠的另一种,应为金丝桃科湖南连翘(Hypericum ascyron L.)药材通称红旱莲。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15~60cm,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 叶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长3~10cm,宽5~24mm,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波状,两面密被硬糙毛。 头状花序径6~8mm,有长2~4cm的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2层,草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缘花舌状,雌性,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花两性,管状,白色,长约1.5mm,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 瘦果暗褐色,长约2.8mm,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两面有小瘤状突起,无冠毛。花果期3~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91页.图639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1300m的荒坡草地、田边、路旁或河边。中国各地广泛分布。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生药】: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环境。 一般疏松肥沃的轻壤土均能种植。忌干旱。用种子繁殖,于4月间播种。 按行距30cm划沟条播,沟深1~2cm,将种子和细土混匀后疏播沟内,覆以薄土,每亩用种量约1kg。 苗高3~4cm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以15cm左右的株距定苗。生长期中结合中耕追肥2次,用人畜粪水或化肥追施,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采集 夏、秋季割取全草,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药材主产于江苏、江西、浙江、广东。 鉴别 干燥全草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呈圆柱形,有纵棱,直径2~5mm;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叶互生,近无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长披针形,全缘或具浅齿,墨绿色。头状花序直径2~6mm。 瘦果椭圆形而扁,长2~3mm,棕色或浅褐色,气微,味微咸。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全草含多种噻吩类化合物:α-三联噻吩(α-Terthienyl)、α-三联噻吩基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i)及其乙酸酯、2-(丁-1,3-二炔基)-5-(丁-3-烯-1-1-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but-3-en-1-ynyl)thiophene]、2-(丁-1,3-二炔基)-5-(4-氯-3-羟丁-1-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4-chloro-3-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4-氯-3-羟丁-1-炔基)-5-(戊-1,3-二炔基)噻吩、乙酸(丁-3-烯-1-炔基)-2,2′-二联噻吩基甲醇酯[5-(3-Buten-1-ynyl)-2,2′-bithienyl-5′-methyl acetate]、α-甲酰三联噻吩(α-Formyl-α-terthienyl)、5-(丁-3-烯-1-炔基)2,2′-二联噻吩[5-(3-Buten-1-ynyl)-2,2′-bithienyl];另含豆甾醇(Stigmasterol)、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皂甙类、烟碱、鞣质类、鳢肠素(Ecliptin)、蛋白质以及黄酮类化合物。 叶含蟛蜞菊内酯、去甲基蟛蜞菊内酯(Demethylwedelolactone)、去甲基蟛蜞菊内酯-7-葡萄糖甙等。 参考文献 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2).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385 【药理】: 旱莲草水煎剂10~20g/kg ig,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明显提高小鼠碳粒廓清速率及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10g/kg还能明显增加DNCB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度及SRBC所致的迟发型足垫肿胀度,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百分度,但对小鼠脾细胞分泌抗体功能及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含量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2;23(1)∶55 【药性】: 性味 甘、酸,凉。 ❶ 《唐本草》:“味甘、酸,平。” 归经 入肝、肾经。 ❶ 《本草经疏》:“入肾、肝、胃、大小肠。” 功效 凉血,止血,补肾,益阴。 主治 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伤出血,须发早白,白喉,淋浊,带下,阴部湿痒。 ❶ 《唐本草》:“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汁涂发眉,生速而繁。 ” 外伤出血。肾虚腰酸痛,头晕,耳鸣。 痢疾。水田皮炎。”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熬膏、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捣绒塞鼻。 使用注意 脾肾虚寒者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女贞子,治肝肾阴亏,头晕目眩,须发早发,耳鸣,腰膝痠软等症。 ❷ 配侧柏叶,治吐血。 ❻ 配刘寄奴,小蓟,治崩漏。 方选和验方 ❶ 旱莲子汤(《圣济总录》)治血淋:旱莲、芭蕉根(细锉)各60g。上2味,粗捣筛。每服10g,水300ml,煎至240ml,去滓,温服,日2服。 ❸ 旱莲膏(《医灯续焰》)治须发早白:旱莲草,用泉水煮汁熬膏,内服及外搽。 女贞子为末,旱莲草熬膏,制成蜜膏丸。每服6~12g,日2次。 ❺ 二草丹(《沈氏尊生》)治尿血:旱莲草、车前草各15g,水煎服。 ” ⒃湖北中医杂志 1981;(4):“治痢疾:旱莲草30g,川连、百部各15g,煎服,初期每日2剂,症状改善后减为1剂。” ⒄复方旱莲草汤(广西中医药 1988;(1))治上消化道出血:旱莲草(鲜)50g,岗稔根(鲜)25g,刺苋菜根(鲜)25g,假蒟(鲜)25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重者可日服2~3剂。 ⒅生发精(新中医 1990;(2))治斑秃:先用旱莲草100g,侧柏叶30g,加70%酒精1000ml浸泡密封10天,过滤去渣取液,再加首乌150g,红花80g,当归120g,川芎、补骨脂各100g,浸泡20天,过滤取液密封备用。病程短范围小者,用本品摩搽患部至有微热感,日3~4次。 单方应用 ❶ 《医学正传》:“治小便溺血:旱莲草叶、车前草叶。上2味。 捣取自然汁100ml,空腹饮之。” ” ⑾《福建民间草药》治鼻衄:“鲜旱莲草1握,洗净后捣烂绞汁,每次取5酒杯炖热,饭后温服,日服2次。” ⑿《福建药物志》:“治背痈:旱莲草120g,绞汁,炖后冲酒服,渣捣烂敷患处。” ⒀《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咳嗽咯血:鲜旱莲草60g,捣绞汁,开水冲服。” ⒁《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跌打损伤:鲜旱莲草药捣烂敷患处。” ⒂《中国民间小单方》:“治湿毒:旱莲草100g,先将患足用冷开水洗净,再用旱莲草捣烂敷上。” ⒃《中国民间小单方》:“治血崩晕倒:旱莲草30g,将旱莲草煮蛋服。” 。【医药家论述】:❶ 吴仪洛《本草从新》:“补肾,黑发乌须,赤痢变粪,止血,固齿,益血凉血。纯阴之质,不益脾胃。” ” 孙真人方用姜汁和剂,盖防其冷而不利于肠胃故也。 不用姜汁、椒红相兼修事,服之者必腹痛作泄,宜详审之。 ” 凡劳怯诸症,阴虚火旺者,不可以此阴药专治其标,须与补中健脾之剂,相辅成功,乃为万全无弊之策。” 处方上写旱莲草一般给墨旱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