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肤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肤子 【概况】: 异名 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帚菜子(新疆)、铁扫把子(四川)。 基源 为藜科地肤属植物地肤的果实。 原植物 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 余项参见“地肤苗”条。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的气候,能耐旱,一般向阳排水良好的土壤均可栽培。 用种子繁殖,于3~4月间播种,按行株距各40~50cm开穴点播,覆土1cm,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1~2株,并施肥1~2次,用人畜粪水或尿素追施。虫害有地老虎,咬食幼苗,用90%晶体敌百虫毒饵诱杀。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杂质。药材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鉴别 性状 果实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面包有宿存膜质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顶端5裂,裂片钝三角形,外侧具膜质三角形的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柄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具点状花纹。种子1枚,扁卵形,长约1mm,灰黑色。 气微,味微苦。以饱满、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 ❶ 果实纵切面:果皮细胞1~2列,充满细小方晶。种皮细胞1~2列,黄棕色。 外胚乳菲薄;胚乳位于马蹄状胚中心,含微细淀粉粒。 5)种皮细胞黄棕色,略呈长方形或方形。(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205)。 理化 取样品粉末10g,置圆底烧瓶中,加15%硫酸30ml,氯仿100ml,回流水解2小时,滤过,分出氯仿层,回收氯仿至10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环己烷(2∶1∶7)为展开剂,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展开后,喷以5%磷钼酸乙醇试液,加热,斑点显蓝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4)。 加工炮制 ❶ 地肤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土。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三萜皂甙、脂肪油、黄酮类和生物碱。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3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6 【药理】: 果实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0%煎剂用干板挖沟法对伤寒杆菌稍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8 【药性】: 性味 辛、苦、寒。 ❶ 《本经》:“苦,寒。” 归经 入肾、膀胱经。 ❶ 卢复:入膀胱。 ❷ 《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功效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主治 小便涩痛,淋病,带下,疝气,湿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❶ 《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本草备要》:“恶螵蛸。”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蛇床子,治皮肤湿病或风热,如湿疹和痒疹。 ❷ 配槐花、菊花,治多形性红斑。 ⒁配小茴香、川楝子,治疝气。 ⒂配阳起石,治阳痿。 ⒃配白蒺藜、浮萍,治小儿风疹。 ⒄配生姜,治雷头风肿。 ⒅配瞿麦、竹叶,治泌尿系感染、浮肿。 ⒆配决明子,治高血压。 ⒇配白矾、治寻常疣,扁平疣,以及阴囊湿疹。 方选和验方 ❶ 地肤子丸(《太平圣惠方》)治青盲眼,无所见物:地肤子、蓝子、白蒺藜各15g,细辛、桂心、大黄、黄连、青葙子、决明子、萤火虫各30g,菟丝子、茺蔚子、冬瓜子、车前子各6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温水下。 每服20丸,温酒下。 ❺ 明目地肤子散(《太平圣惠方》)治眼青盲:地肤子、川芎、车前子、酸枣仁各30g,石决明,羚羊角屑各45g。研为散,每服3g,黑豆汤调下。 ❻ 地肤子汤(《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热入膀胱,小便不通,涩痛出少如血,须臾复出:地肤子、瞿麦、知母、黄芩、升麻、枳实、冬葵子、猪苓各11g,海藻、橘皮、通草各5.5g,大黄33g。水煎服。 ❽ 三圣地肤汤(《洞天奥旨》)治风热疮:地肤子30g,防风6g,黄芩9g。 水煎取汁.另取猪胆2个取汁同煎。 涂搽患处。 ❾ 复方地肤子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急性肾炎:地肤子15g,荆芥9g,苏叶9g,桑白皮9g,瞿麦9g,黄柏9g,车前子9g,蝉蜕10只。 水煎服。 上3物,捣末。服0.1g,每日3次。 ” ⑾《中医临床验方集》:“治小儿风疹:地肤子16g,白蒺藜16g,浮萍15g,川椒3g。水煎外洗,1日数次。”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皮肤湿疹:地肤子、白鲜皮各15g,白矾9g。水煎熏洗。 ” ⒀江苏医药 1975;(2):“主治多形性红斑:地肤子30g,槐花12g,白菊花9g,款冬花9g,夜交藤9g。每日1剂,水煎,日服2次。” ⒁《安徽中草药》:“治湿热淋症,小便不利:地肤子、猪苓、萹蓄各9g,知母、黄柏、木通各6g。煎服。” ⒂《安徽中草药》:“治风热目赤:地肤子、生地各12g,桑叶、菊花各9g。煎服。 ” ⒃《湖南药物志》:“治水肿:地肤子9g,浮萍7.5g,木贼6g,桑白皮9g。水煎服,每日3次。” ⒄《长白山植物药志》:“治荨麻疹、皮肤瘙痒:地肤子30g,蝉蜕15g,苦参15g,荆芥15g,防风15g。水煎服,每日2次。” ⒅《长白山植物药志》:“治湿疹:地肤子50g,苍术50g,黄柏20g。共为细面,撒在患处。 ” ⒆《圣惠方》:“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肤子30g,地榆0.9g(锉),黄芩0.9g。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6g。” 单方应用 ❶ 《僧深集方》:“治目痛及眯忽中伤,因有热瞑者:取地肤子白汁注目中。” ” ❹ 地肤酒(《经验广集》)治吹乳:地肤子为末。 每服9g,热酒冲服,出汗愈。 ” ” ⑾《安徽中草药》:“治阴囊、皮肤湿疹,疥癣痒疮:地肤子9~15g。煎服。另用地肤子适量,白矾3g,煎汤熏洗。 ” ⑿《宁夏中草药手册》:“治高血压:地肤子12g,决明子15g。水煎服。” ⒀《临床验方集锦》:“治寻常疣,扁平疣:地肤子150g,白矾50g。先将地肤子加水1000ml,煎至300ml后去渣.加入白矾溶化后备用。 用时以棉球蘸药水在所有患处稍用力涂擦,使局部红润,每日3~6次。治疗期间禁用化妆品。 ” ⒁《临床验方集锦》:“治荨麻疹:地肤子25~100g。将地肤子水煎两次,混合煎出液,浓缩至400~500ml。成人每日1剂,小儿酌减,分两次口服。 同时将药渣和纱布包好,趁热涂擦局部。3天为1疗程。” ⒂《中国民间小单方》:“治目痛:地肤子3g,将新鲜地肤子捣汁,滴入目中。” 。【医药家论述】:❶ 黄宫绣《本草求真》:“地肤子,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此则其力稍逊。凡小便因热而见频数,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阴,寒以胜热,而使湿热尽从小便而出也。但虚火偏旺,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则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 且能以治因热 ” 愚谓清热则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阴达阳,则宜以火酒浸一日夜,于饭上蒸透,晒干以去其寒性,乃为得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