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月岩》 - 元·刘立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月岩》 - 元·刘立雪

元·刘立雪

世事从来满则亏, 十分何似八分时。

青山作计常千古, 只露岩前月半规。

论诗者咸知,诗乃根情言苗,无情无诗。由此,便派生出一种偏见:诗重理,非正道。故诗歌批评史上,常有人尊唐抑宋;金元明清之诗,更不遑再估。其实,诗之言情说理,均属正道。剖析刘立雪之《月岩》,当有利于正确评价说理诗。

“世事从来满则亏”,口气坚定,囊括历史,一语中的地揭示出“满则亏”的哲理。“满招损”的古训,出自《尚书》里。“满”者,盈也。故又有“盈不可久”、“盈将为乱”之训。满与亏,盈与虚的关系,触及到事物发展“极限”的问题,也触及了矛盾转化的问题。理论上说透不易,实践上躬行更难。故数千年来,持满而骄致败,守盈而怠致亡之例,覆车相继。但后人,还是聚财不厌多,求官不厌高,揽权不厌大,享乐不厌奢,在“满”与“盈”的追求中,堕入“亏”的渊薮。刘立雪少年才气卓荦,连蹇不第,中更世变,鳏居隐处,因此对世事才有如此洞达的至论。“十分”句,补一笔,指出将满未满的“八分”状态为较佳状态。其实,“十分”与“八分”相比,“十分”总强于“八分”。十分月明过八分月,十分财多于八分财,这是常识。刘诗说“十分”不似“八分”者,智开一层,是就发展趋向、就事物之“将来时”说的。

倘说一、二句是以抽象的概念、说教的口吻阐发思辩哲学,那么三、四句则引入了“青山”明“月”这具体形象,并拟人度情,赋之于哲学家的睿智,艺术家的见地,在适度美的选择中表现哲学主题。青山能“作计”,且洞悉“千古”,则青山已有灵性。灵性之现,不单自己常青而不衰,常立而不颓,且还能处好与月的对应关系。山岳静峙,日月升沉,故有“日出东山”“月落西山”之说。此处,诗人让静山驾驭动月:月太圆了,太亮了,太满了,故聪明练达的青山,以它的陡岩,遮其半明;使满月不满,清光暂遏。如此,赏月人才心存期待;而明月,亦避免了持盈将亏的危机。月动,偏写其静;山静,偏写其动;月出山岩,变成了岩捧月出。这一切都不是在抑此扬彼,目的,在于紧扣诗题,将人对自然画面的哲理发现,再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情感形态。山“作计”者,实是我“作计”;山遮月者,实是我盼月如此。因此,山的灵性愈多,我的情思愈浓!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不枯燥。韵味在于后二句能赋人性于青山,展行为之心态,与前二句造成互补升华态势。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诚为至论。元诗,受宋诗熏染重,多以理胜,刘诗可见一斑。


《月岩》 - 元·刘立雪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月岩》 - 元·刘立雪

[元]刘立雪

世事从来满则亏,十分何似八分时。

青山作计常干苦,只露岩前月半规。

这是一首借山岩遮月的情致来阐述满和亏、得和失之间辩正关系的哲理诗。先述理,再以自然现象佐证之,融理于景,境界别出,意趣盎然,很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世事从来满则亏,十分何似八分时”。世事,从空间上看,是横;从来,从时间上看,是纵,即整个儿宇宙。满则亏,语气坚定明确,丝毫不容怀疑。“十分何似八分时”呢?它告诉人们,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万事万物的满和亏是怎样的关系,何等境界才恰到好处、最为美妙。正如农谚云:“八成熟,十成收。”田禾庄稼在杆尚青籽将枯即“八成熟”的情况下,开镰收割,最为适合时宜。若待十成熟,只能八成收,欲满而实亏,岂不足惜?“美酒饮得微醉后,赏花恰到半开时”,其道理大概就在此吧。

开首两句不仅昭示着“十分”不及“八分”的意蕴,而且孕含了“谦受益、满招损”这个古训的深刻哲理。亏,即损,今常“亏损”连用。这里的“满”,不是指充实、丰富等,而是指骄傲自满、自感满足,自我陶醉,必然不能日进不衰锐意进取,必然会裹足不前甚或倒退。“取法乎上”只能“得乎其中”,那么自满又何谈不亏?它启示我们:要做好任何工作,都要持谦虚谨慎永不满足的态度而为之,因为“世事从来满则亏”。

“青山作计常干苦,只露岩前月半规。”这两个寓理于景的诗句,在通常情况下是放在诗的前半部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先绘情状后入议论的著名哲理诗。本篇不同,是前面两句述理,讲得词真意切,讲得理直气壮,而又蕴藉隽永;后面两句作为前两句的注脚和意犹不足的补充,月岩的点题放在篇末。这些是作者为了音韵、表意等方面的需要所做的特殊艺术处理。

诗人用拟人化的笔法,赋予青山以人性。“青山作计”,用心良苦而不得,“只露岩前月半规。”这里既暗写了诗人步形的移换,思维的苦心孤诣,更在于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虽说可“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但不可使那岩前月儿圆。相对地说,明月在行而青山为静,青山不动,月亮只能在岩前露出半规。岩前露出半月,是一幅绮丽幽雅的子夜山月图,无需斧凿,而韵致自然,美妙迷人。若要勉强月圆,势必挖除青山,造成月满山亏,未免伤害造化,大煞风景,有削足适履之缺憾。至此,前面两句所述之理得到了稳稳的落脚,无空发议论之嫌,使全诗显得朴实清新,境高意远,而满和亏,得和失的道理尽蕴其间,令人含咏咀嚼,回味绵长。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月岩》 - 元·刘立雪 - 可可诗词网

《月岩》 - 元·刘立雪

[元]刘立雪

世事从来满则亏,十分何似八分时。

青山作计常干苦,只露岩前月半规。

这是一首借山岩遮月的情致来阐述满和亏、得和失之间辩正关系的哲理诗。先述理,再以自然现象佐证之,融理于景,境界别出,意趣盎然,很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世事从来满则亏,十分何似八分时”。世事,从空间上看,是横;从来,从时间上看,是纵,即整个儿宇宙。满则亏,语气坚定明确,丝毫不容怀疑。“十分何似八分时”呢?它告诉人们,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万事万物的满和亏是怎样的关系,何等境界才恰到好处、最为美妙。正如农谚云:“八成熟,十成收。”田禾庄稼在杆尚青籽将枯即“八成熟”的情况下,开镰收割,最为适合时宜。若待十成熟,只能八成收,欲满而实亏,岂不足惜?“美酒饮得微醉后,赏花恰到半开时”,其道理大概就在此吧。

开首两句不仅昭示着“十分”不及“八分”的意蕴,而且孕含了“谦受益、满招损”这个古训的深刻哲理。亏,即损,今常“亏损”连用。这里的“满”,不是指充实、丰富等,而是指骄傲自满、自感满足,自我陶醉,必然不能日进不衰锐意进取,必然会裹足不前甚或倒退。“取法乎上”只能“得乎其中”,那么自满又何谈不亏?它启示我们:要做好任何工作,都要持谦虚谨慎永不满足的态度而为之,因为“世事从来满则亏”。

“青山作计常干苦,只露岩前月半规。”这两个寓理于景的诗句,在通常情况下是放在诗的前半部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先绘情状后入议论的著名哲理诗。本篇不同,是前面两句述理,讲得词真意切,讲得理直气壮,而又蕴藉隽永;后面两句作为前两句的注脚和意犹不足的补充,月岩的点题放在篇末。这些是作者为了音韵、表意等方面的需要所做的特殊艺术处理。

诗人用拟人化的笔法,赋予青山以人性。“青山作计”,用心良苦而不得,“只露岩前月半规。”这里既暗写了诗人步形的移换,思维的苦心孤诣,更在于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虽说可“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但不可使那岩前月儿圆。相对地说,明月在行而青山为静,青山不动,月亮只能在岩前露出半规。岩前露出半月,是一幅绮丽幽雅的子夜山月图,无需斧凿,而韵致自然,美妙迷人。若要勉强月圆,势必挖除青山,造成月满山亏,未免伤害造化,大煞风景,有削足适履之缺憾。至此,前面两句所述之理得到了稳稳的落脚,无空发议论之嫌,使全诗显得朴实清新,境高意远,而满和亏,得和失的道理尽蕴其间,令人含咏咀嚼,回味绵长。


《月岩》 - 元·刘立雪 - 可可诗词网

《月岩》 - 元·刘立雪

元·刘立雪

世事从来满则亏, 十分何似八分时。

青山作计常千古, 只露岩前月半规。

论诗者咸知,诗乃根情言苗,无情无诗。由此,便派生出一种偏见:诗重理,非正道。故诗歌批评史上,常有人尊唐抑宋;金元明清之诗,更不遑再估。其实,诗之言情说理,均属正道。剖析刘立雪之《月岩》,当有利于正确评价说理诗。

“世事从来满则亏”,口气坚定,囊括历史,一语中的地揭示出“满则亏”的哲理。“满招损”的古训,出自《尚书》里。“满”者,盈也。故又有“盈不可久”、“盈将为乱”之训。满与亏,盈与虚的关系,触及到事物发展“极限”的问题,也触及了矛盾转化的问题。理论上说透不易,实践上躬行更难。故数千年来,持满而骄致败,守盈而怠致亡之例,覆车相继。但后人,还是聚财不厌多,求官不厌高,揽权不厌大,享乐不厌奢,在“满”与“盈”的追求中,堕入“亏”的渊薮。刘立雪少年才气卓荦,连蹇不第,中更世变,鳏居隐处,因此对世事才有如此洞达的至论。“十分”句,补一笔,指出将满未满的“八分”状态为较佳状态。其实,“十分”与“八分”相比,“十分”总强于“八分”。十分月明过八分月,十分财多于八分财,这是常识。刘诗说“十分”不似“八分”者,智开一层,是就发展趋向、就事物之“将来时”说的。

倘说一、二句是以抽象的概念、说教的口吻阐发思辩哲学,那么三、四句则引入了“青山”明“月”这具体形象,并拟人度情,赋之于哲学家的睿智,艺术家的见地,在适度美的选择中表现哲学主题。青山能“作计”,且洞悉“千古”,则青山已有灵性。灵性之现,不单自己常青而不衰,常立而不颓,且还能处好与月的对应关系。山岳静峙,日月升沉,故有“日出东山”“月落西山”之说。此处,诗人让静山驾驭动月:月太圆了,太亮了,太满了,故聪明练达的青山,以它的陡岩,遮其半明;使满月不满,清光暂遏。如此,赏月人才心存期待;而明月,亦避免了持盈将亏的危机。月动,偏写其静;山静,偏写其动;月出山岩,变成了岩捧月出。这一切都不是在抑此扬彼,目的,在于紧扣诗题,将人对自然画面的哲理发现,再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情感形态。山“作计”者,实是我“作计”;山遮月者,实是我盼月如此。因此,山的灵性愈多,我的情思愈浓!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不枯燥。韵味在于后二句能赋人性于青山,展行为之心态,与前二句造成互补升华态势。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诚为至论。元诗,受宋诗熏染重,多以理胜,刘诗可见一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