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有所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有所思》《有所思》
乐府《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西汉无名氏作。关于此诗意旨,清庄述祖说:“《有所思》,谏时也。衰乱之俗,昏姻之礼废,夫妇之道苦,男女各以其私相约誓,而轻绝焉。”(谭仪《汉铙歌十八曲集解》引)陈祚明说:“铙歌本袭楚音,当亦人臣思君之旨。而情思缠绵悱恻,为决绝之言,怨而怒矣。然望之深,故怨之切,人情乎?且摧烧扬灰,绝我已甚。不合则去,理或宜然也。”(同上)张琦说:“‘兄嫂当知之’,自表其洁白也。东方须臾,可誓天日。既言与君绝,而后自表洁白,反覆言之,盖犹幸君之一悟也。”(同上)陈沆说:“此疑藩国之臣,不遇而去,自摅忧愤之诗也。庄氏谓男女之词,恐铙歌雅乐,非杂曲歌辞之比。‘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明非迩近之思也。其殆吴楚之国与?珠玉奉贻,喻献主之忠告;拉杂摧烧,喻不纳而见弃。君臣之义已绝,在我亦不足道,但恐过失日章,情事日露,将使中朝闻之,则大可忧矣。 ‘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兄嫂’,喻中朝也。此必宗室兄弟之国,所谋不轨,故寓庾词也。”(同上)谭仪说:“张衡为《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为报,诒于时君,而惧谗邪,不能自通。此诗之旨,大略相同。”(《汉铙歌十八曲集解》)今人余冠英说:“这是情诗,叙女子要和她的情人断绝,下了决心,但回想起当初定情偷偷地相会,惊鸡动犬,提心吊胆的光景,又觉得很难断绝。究竟绝不绝呢?她说:等天亮了,天日自会照彻我的心。”(《乐府诗选》)关于篇中“妃呼豨”三字,也有多种解释。明徐祯卿《谈艺录》说:“乐府中有‘妃呼豨’,‘伊阿那’诸语,本自亡(无)义,但补乐中之音。”清陈本礼《汉诗统笺》说:“‘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玩其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近人闻一多《乐府诗笺》疑“妃呼豨”系“乐工所记之旁注’,并说“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悲豨欷……者,歌者至此当作悲泣之状也”。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妃呼豨,叹息之声。”今按、此篇是一首情感真挚热烈的民间情歌,写一位热恋中的女子“闻君有他心”以后的复杂痛苦心情。诗一开始写她对恋人真诚的思念,准备将自己特意用珠玉装饰的玳瑁簪送给他,可见其爱之深。接着写她听到恋人变心后,内心极为怨恨和痛苦,立即把玳瑁簪折断烧毁,而且还当风扬其灰,决心与薄情郎一刀两断。结尾写她回想起当初定情时的情景,又不忍斩断情思。作品写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极为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社会中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 《有所思》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 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热烈的情歌。属《汉乐府鼓吹曲》的“情诗四曲”,为《铙歌十八曲》之一。《有所思》是女子相思之意。通篇皆自述口吻,突出一个“思”字,用细腻生动的笔调展示了女子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开始的五句是第一层,写女主人公追思当初相恋的情景。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所思之人,远在海南。相距遥远,天各一方,路阻且长,会面何易!愈是不见,思念愈烈。尤其是一位钟情女子,怎能压抑得住迸发的情感?她要借鸿雁传书,赠物以传情:“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问遗”乃赠送之意。 “簪”是古代插在发髻上的一种长针,男子可用来连接发髻和冠的。戴冠时,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 “玳瑁”即龟类,其甲光滑带花纹,可做装饰品。 “双珠玳瑁簪”本是一种非常精美的发簪。这位女子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赠物上。如此精美的发簪还要“用玉绍缭之”,即用玉片把簪身缠绕起来。如此刻意雕饰发簪,表露了她对爱情的痴心向往,对远在海南之人的情深似海。 然而等待她的是“闻君有他心”,犹如在热油中泼上一瓢冷水,积聚的感情迸溅出来。性格刚烈的女主人公,怒火中烧,陡起波澜。决不允许纯洁的爱情受到玷污!于是作为爱情象征的玳瑁簪转而成了她发泄怨恨、惩罚对方的工具了。中间六句是第二层。她从“思”转成“怨”,从“爱”变成“恨”。她毁簪、焚簪,仍嫌不够,还“当风扬其灰”。 “拉杂”是折断意。 “摧烧”即摧毁焚烧。她爱得太深了,因此恨得情切。要从陷得很深的情网中挣脱出来是需要很大决心的。所以她决定“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快刀斩乱麻,什么千种柔情,万般思念,统统抛之脑后。她态度明朗,感情激宕。一种抑制不住的决绝之情如暴风骤雨倾泻而出。 暴风雨过后转成凄风苦雨。冷静下来,姑娘又有一丝怜意袭上心头。第三层是最后六句,写出了女主人公感情上的反复变化。 “相思与君绝”怎样和“他”绝断呢?她又一时犹豫不定。“闻君有他心”。只是听说而已,又非亲见。她多么希望传闻不是事实!哪怕有一丝可能,她也愿意心上人重新回到自己这里来。思绪万千,夜不能寐。说不清是恨、是爱的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此时姑娘心绪烦乱,愁思缠绵。语句已不象上层那样痛快淋漓而变得曲折隐晦了。 “相思与君绝”已流露了她愁叹之感,紧接着“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更道出她藕断丝连、顾虑重重。她究竟想到了什么?清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讲的比较合情理。他认为“鸡鸣犬吠”犹言“惊鸡动狗”以喻透露风声。姑娘担心公开一闹,自己的隐私首先被兄嫂知道,甚至张扬出去。少女心中的秘密是不能让人知道的,更何况还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呢!结尾三句写姑娘彻夜未眠,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苦思一夜,仍未作出最后决择。 “妃呼豨”一说表声词,一说应为“悲歔欷”的借字,是女主人公伤心地发出歔欷哭泣之声。“晨风飔”,晨风,鸟名。飔,凉风也。鸟儿在清晨疾飞似有凉意。这一句是说:在肃肃秋风中,晨风鸟因慕同类而悲鸣。诗人见此,牵动愁怀,触景伤情,不由得潸然泪下了。 姑娘伤感了一夜,没有结果,怎么办呢?把命运交给上天裁决吧。 “东方须臾高知之”是说一会儿太阳在东方升起,高天白日自然会照明我的心。她似是向天表白,又似是向情人申明: 自己对于爱情是忠贞的,纯洁的,尽管听说男方有了他心,但自己真心可鉴。这种没有结果的结局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有所思》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是一首情诗。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子对她曾相爱的人热烈的爱和沉痛的恨相交织的复杂心理。她曾准备以珠簪为礼物表示爱情,但“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并决然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这首民歌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刻画了一个大胆、真诚、刚烈、含着灼热的爱的妇女形象。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以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汉铙歌》 这是一首抒写由爱到恨、爱恨交织、情感反差强烈的恋歌。 依据女主人公心态的变化,全诗呈现出了三个感情层次:“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以问遗(wei,赠送)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缠绕)之。”所思之人远隔在大海之南,怎样表达对他的灼热相思呢?姑娘选择了一枝玳瑁发簪,作为满载情爱的礼品传送给对方,这枝发簪不仅用料高贵,而且还经过姑娘的精心装饰,簪的两端各悬一珠,用洁白的玉环作为挂练。这难道仅仅是一支簪子吗?当然不,它蕴含着的是姑娘的一片爱心和似水柔情。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情人变心的消息犹如晴空霹雳,震碎了她的柔情爱心,引燃起了她的冲天怒火。她的第一个反映,就是把精心制作的簪子折碎、焚毁,并且还要“当风扬其灰”。态度是那样的坚决果断,与前面的精心修饰相对,比衬强烈地表现了姑娘由爱转恨的情绪变化:“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经过这一番大起大落的折腾,姑娘情绪渐趋平伏,此时,昔日定情幽会、惊鸡动犬的景象在脑际浮现,而兄嫂知情、人言可畏的顾虑也涌上了心头。难以忘怀的情感缱绻,与怕引起误解非议的内心忧惧,使姑娘陷于痛苦犹疑之中而彻夜难眠。这时,窗外秋风阵阵,曦日微露,耳际传来“晨风”(雉鸡,常于黎明时啼叫求偶)求偶的悲鸣,使失恋的姑娘更加心烦意乱。 “东方须臾高(同皓,天亮)知之。”——好在东方发白天快亮了,天亮以后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天亮以后真能作出决断了吗? “末段余情无尽。”(沈德潜《古诗源》)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结尾委宛地反映了这位少女“剪不断、理还乱”的苦闷心理。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具体行动的细致描叙,展示出人物复杂曲折的心理活动;而“秋风”、 “晨风”的环境渲染,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悲寂的内心世界,使诗歌的抒情具有更为浓重的色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