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双茎柴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双茎柴胡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红柴胡(陕西)。 基源 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锥叶柴胡的根。柴胡属全世界约120种;中国约40余种,其中约20种入药。 原植物 锥叶柴胡Bupleurum bicaule Helm. 历史 参见“柴胡”条。本种植物的根在陕西作红柴胡入药。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20cm。直根发达,很少侧根,表皮红褐色或深褐色,具明显横纹和小突起,略皱缩,质地较坚硬,木质化。 根茎部丛生多数直立茎,每茎基部有很多残存叶鞘纤维,茎细,纵棱显著,上部有少数分枝。叶线形,长7~16cm,宽1~3mm,3~5条脉,先端渐尖,有锐尖头,基部渐狭成叶柄,茎生叶向上渐短缩,近顶部叶仅长0.4~4cm,宽0.5~2.5mm,下部不收缩而半抱茎,5~7脉,并逐渐变细,侧枝上的更细如针形。 复伞形花序较少,直径1~2cm,伞辐4~7mm;长约7~15mm;小伞形花序直径3~6mm,花7~13朵;总苞片无或1~3,长1~3mm,宽约1mm,具弧形脉1~3;小总苞片5,披针形,长2~2.5mm,宽0.6~0.8mm,短于小伞形花序,先端尖锐,3脉;花柄长0.7~1.3mm;花直径1~1.5mm,花瓣鲜黄色,小舌片先端浅口裂,较小;花柱基深黄色。双悬果广卵形,两侧略扁,两端截形,褐色,长2.5~3mm,宽2mm,棱细突出,淡棕色;棱槽内油管3,合生面油管2~4,极细,成熟后不甚清楚。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255页.图版13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650~1550m的山坡向阳地草原上和干旱多砾石的草地上。 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北部、陕西北部。 。【生药】:采集 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晒干。 药材产于陕西等地。 鉴别 根较直,稀分枝,长6~9cm,直径0.4~0.8c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孔大,有深的凹凸皱纹,根头膨大,分歧;残留棕色纤维状叶基。质较松,断面黄色,皮部与木部分离。 气微香,味淡。 以根粗长、无茎苗、须根少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总皂甙量0.85%,其中柴胡皂甙a为0.25%,柴胡皂甙C0.06%、柴胡皂甙d为0.54%a和d有抗炎、保肝、降低血中胆固醇等药理活性[1,2]。 附 全草含槲皮素、异鼠李素、芸香甙、异鼠李素-3-β-D-芸香糖甙以及水仙甙[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8;19(10):443 [2]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1):678 [3] 中药志.第2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87 【药性】: 性味 苦,微寒。 功效 解表和里,疏肝解郁。 主治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疟疾,寒热往来,胸胁疼胀,肝炎,胆囊炎,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