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阳
(1)相当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一带。以在泰山之南,故名。春秋属鲁,地近齐国,后期遂为齐所夺。 《公羊传》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高子将南阳之甲”,即此。战国属齐。《孟子·告子下》“遂有南阳”,即此。 (2)相当今河南济源市至获嘉一带。以在太行山南,黄河之北,故名。 春秋晋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晋国〕始启南阳”;战国属魏,《国策·西周》“魏之南阳”;又属韩,《通鉴》周赧王五十二年(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3)相当今河南西南部一带。战国时属楚,地居古代中原的南方,位于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国策·秦策》“楚败于南阳”,即此;《史记·六国年表》载前263年“秦攻韩,取南阳”,即韩南阳。
其后渐小。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邓州(治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为南阳郡。当荆、襄和关、洛地区的交通孔道,魏、晋、南北朝时南北常交战于此。 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申州置,治南阳(今市)。 明清辖境相当今河南方城山、伏牛山以南,舞阳、桐柏以西地。1913年废。
辖宛城、卧龙二区及邓州市和桐柏、方城、淅川、镇平、唐河、南召、内乡、新野、社旗、西峡十县。 西周为申国地。春秋楚宛邑。 秦设宛县,为南阳郡治。隋改南阳县。 元以后为南阳府治。 1948年析南阳县城区置市。 1994年南阳县并入。以在南山之阳得名。 人口1 033万(市辖区158万,1996年)。矿产有石油等。工业有丝绸、炼油、机械、皮革、卷烟等。 特产“南阳玉器”和“南阳绸”等。 农产有小麦、玉米、芝麻、棉花、薯类、豆类等,并产玉石、柞蚕丝、全蝎。盛产黄牛。名胜古迹有卧龙岗武侯祠、医圣祠(内有张仲景墓)、百里奚故里、张衡墓、鄂城寺塔。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有南阳理工学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