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食药用菌
上海食药用菌的自然种质资源贫乏,但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农业微生物中心上海食用菌分中心设在市食用菌所,负责国内外食药用菌的收集与保藏,现保藏种有1千多株。经整理鉴定,出版的目录菌种有813株,61属。
1.食用菌。
(1)蘑菇。1925年,上海从法国引进菌种和栽培技术,是中国最早栽培蘑菇的地方。50年代,市农业试验站对蘑菇的制种技术和栽培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成功,改变了每年必须从国外引进菌种的局面,并用猪牛粪代替马粪种蘑菇,向全国推广,为发展蘑菇生产开辟了新途径。引进和选育的蘑菇品系先后有101、102、102-1、176、U3、33、9506、173以及大肥菇、粽色蘑菇等数十个。
(2)香菇。1958年,市农业试验站正式生产出香菇母种和原种,开始用木屑代替原木栽培香菇研究。1974年,市食用菌所与市土产公司合作,从日本引进了多个香菇品系,筛选出了适于木屑栽培的“7402”菌种,成为上海和外地木屑栽培香菇的主要品种。80年代后,通过引种和选育研究得到了适于段木栽培的7401、沪农1、沪农2、沪农3,适于木屑压块栽培的7402、8001、苏香1,适于人造菇木生长的Cr02、Cr04、26、66、申香2、申香93等数十株菌种。
(3)银耳。1961年,市食用菌所首创人工制备纯菌种,银耳生产进入人工栽培时代,选育出了适于瓶栽的“69—3”和适于段木栽培的“浙江种”、“漳州种”。1990年,市菌种站引进了“金耳”菌种,成功地进行了栽培。
(4)黑木耳。1958年,市农业试验站从川鄂两省林区野生寄主上分离获得2个黑木耳种,并制成了栽培种,向全国提供种源。80年代初,市食用菌所先后选育出了适于木屑栽培的“沪耳1”菌种和“AP4”毛木耳菌种,被广泛应用于木耳产区,同时还先后引进红大木耳、紫木耳、冀诱1号、房县793、龙泉5号等数个菌种。
(5)草菇。1956年,市农业试验站先后从福建广泛引种试种。80年代,南汇县从引种中筛选出了优质高产的“V23”菌种,作为上海主栽菌种。以后市食用菌所又选育出91、92、93和白草菇等菌种。
(6)金针菇。70年代末开始引种金针菇。80年代初,市食品工业研究所从日本引种,进行瓶栽。1986年,市食用菌所和菌种站展开了金针菇菌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分别选育出了“SFV9”和“沪菌3号”菌种,广泛用于生产,后又引进19号、107号等及白色金针菇。
(7)平菇和杏鲍菇、柳松菇、蟹味菇、灰树花,后者是近几年引进驯化成功的新品种,主要提供宾馆饭店。
2.药用菌。人工栽培的品种有:
❶茯苓,研究于1958年。
❷猴头,1960年分离到菌种,经研究并制成浸膏与药片,1977年通过鉴定,由卫生部批准正式生产,成为国内首家生产消化道溃疡与炎症的主要真菌药物之一。
❸灵芝,1960年分离到菌种,同年培育出子实体,在多处种植,70年代与上海黄山茶林场进行段木栽培,同时进行药理、疗效等试验,由中药一厂、三厂制成药片、针剂,后又制成珍合灵、糖浆等。
❹云芝,1980年研究药用并生产出了云芝多糖CVP,云芝糖肽PSP,它们是良好的抗癌调节免疫剂。
❺安络小皮伞,70年代从广东微生物所引进,市食用菌研究所与中药三厂合作,研究与生产出了安络痛片,主治神经性疼痛。
❻冬虫夏草和蛹虫草,前者1970年分到菌种,80年代中期市工微所、海医所、食用菌所合作,研究明确了该水提物对人肌肤有增白作用,并有市家化厂、霞飞厂制成增白霜及系列美容品十余种。蛹虫草由市植保所培育出子实体并开发成各种产品。
❼亮菌,又名假蜜环菌,市食用菌所由南京引进,70年代培育出子实体与第三碾米厂合作生产成亮菌糖浆,主治各种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