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病性tolerance to disease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较轻或充分发病后对产量或品质影响较小的特性。耐病性是一个表示侵染与病情、病情与损失之间相对数量关系的概念。只能在相同侵染水平或发病水平下,定量比较不同植物或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和损失率才能确定其耐病水平。 1894年科布(Nathan Augustus Cobb)在澳大利亚发现严重感染锈病的小麦品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此后,各国学者相继研究了小麦、大麦、燕麦和玉米品种的耐锈性,以及多种植物对病毒和根病的耐病性。因此,植物的耐病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缺乏抗病品种或品种抗病性“丧失”时,种植耐病品种可以减轻损失。耐病品种多用于防治麦类锈病、全蚀病、赤霉病,多种作物的枯萎病、病毒病等。 耐病性的类型 1986年英国的克拉克(D. D.Clarke) 区分出两种类型的耐病性,即耐寄生(tolerance to parasite)和耐发病(tolerance to dis-ease)。耐寄生是指植物耐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病较轻,损失较少的特性。多种病毒在特定植物和作物品种体内能正常繁殖但不表现症状或症状较轻。如耐大麦黄化矮缩病毒寄生的大麦品种被侵染后,叶片黄化较轻,植株无明显的矮缩现象,产量降低较小。植物对黄萎轮枝菌的耐寄生也较常见,病原真菌在植株体内正常扩展和繁殖,但症状很轻。耐发病是指植物耐受较高的病害水平而产量和品质较少受损失的特性,狭义的耐病性专指耐发病,以麦类作物耐锈性最典型。 耐病性机制 一般认为耐寄生的植物能合成较多碳水化合物和吸收较多无机营养,足以供应寄生物的消耗。也可能因植物细胞对寄生物的毒素或其它活性物质不敏感所致。耐发病的植物或作物品种通常具有较强的生理调节和补偿能力。其叶片未被侵染的部位,光合作用增强或较快地长出新叶,以补偿因叶片被病害破坏所造成的光合产物减少。例如,小麦耐叶锈品种“耐锈二号”病叶未受害部分光合速率增高,能部分补偿病原物的消耗,同时营养器官中贮藏物质的利用增强,输入籽粒中的氮、磷和糖类没有明显减少。此外,有些耐锈小麦品种的发根能力强,根系发达或发病后根系吸水能力增强,能够补充叶部病斑因蒸腾量增高造成的水分消耗。大麦对全蚀病耐病能力比小麦强,因为大麦病株根部被病菌侵染后,茎基部能长出多数不定根,部分地代替病根的作用。某些种类的十字花科植物根系发达,耐根肿病的能力强。 耐病性tolerance to disease作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并严重发病后,仍能保持较高产量和品质的特性。耐病品种的发病程度与感病品种相似,不能依据病情直接鉴定和筛选,需在充分发病的条件下比较产量或品质。耐病品种对病原物的侵害可能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和生理补偿能力。耐病性一般不具有小种专化性。 耐病性指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虽然发病,但由于植物体本身的某些生理调节作用,使受害较轻,产量损失较小的特性。 耐病性disease toler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