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福建畜产品加工历史悠久,民间加工产品尤为突出。例如,“闽西八大干”的武平猪胆肝(被载入《中国名食集萃》)和明溪肉脯干,已有500余年历史,具有独特的加工工艺,产品以独有的色、香、味而深受国内外欢迎。但多以手工操作,规模小、品种少、质量差。50年代,福建畜牧业恢复发展,畜产品加工尚未起步。60—70年代,全省城市开始屠宰、冷藏和小型奶品加工建设,其他畜产品仍以传统加工为主。进入80年代后,随着畜禽规模经营的发展、先进加工设备的引进,畜产品加工业开始兴起。光泽鸡业有限公司从荷兰引进时屠宰肉鸡1 000只的加工生产线;莆田涵江和福州市康乐乳品厂引进日处理鲜奶20万—30万袋的鲜奶软包装生产线;沙县鸭业股份总公司肉联厂的“沙阳板鸭”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320万只;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福清东阁兴办蛋品加工生产线,其产品“一路发”皮蛋,畅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龙海市肉制品厂生产的猪肉加工系列产品(石码牌肉松、油酥肉松、肉脯干),深受国内外用户赞赏,年产110吨;福安皮蛋厂年产“一路发”松花皮蛋625万枚,95%外销;省进出品公司宁化县羽绒服装总厂,年产羽绒制品20万件(12个品种),产品远销美、日、俄和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蜂产品加工等。但福建畜产品加工尚属起步阶段,肉类加工比重还很小,禽蛋深加工有待于进一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