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忠孝节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忠孝节义 忠孝节义《南词叙录》列此剧于“本朝”(明)传奇。方谕生作。今无传本。《明代传奇全目》谓仅知方谕生“为明嘉靖以前时人”。《曲海总目提要补编》录此剧剧情梗概,略谓:明代正统年间,刘球挈女秀英居京师,见王振专权横行,上疏弹劾,被捕入狱。秀英闻父死(实则讹传),茹素修行。王振之侄王山见孙文锦妻赵氏色美,逼婚,赵氏不从,挈女投刘秀英家。王振又陷薛瑄下狱,其子淳愿代父死。淳友樊忠趁机刺死王振,百姓击毙王山,刘、薛等人均出狱,与家人团圆。父(刘球、薛瑄)忠,子(刘秀英、薛淳)孝,妻(赵氏)节,友(樊忠)义,故御赐“忠孝节义”匾额。据《明史》、《宪章录》、《弇州史料》记载:刘球本冤死于狱中,王振死于土木之难,王山被磔于市。此剧情节与史未尽合,盖作者借以泄愤快意。 ☚ 湘湖记 明珠记 ☛ 各种标准 各种标准计量长短的标准:度程量 ☚ 标准 规范 ☛ 忠孝节义 忠孝节义zhong xiao jie yi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观念。忠,赤诚,尽心竭力,包括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孔子把“忠恕”看作是实行“仁”的重要方法,认为这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忠,是为人专一无异心,如“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孝,即孝悌,是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孝悌是仁的基础,是做人的本份。“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舆。”(《论语·学而》)儒家将忠孝并称,孝为道德的根本, 《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又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节,指限制,俭省。《论语·学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义,则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即封建道德的标准。儒家把“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行义,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主张信和果都要服从于义。 ☚ 信仰 礼义廉耻 ☛ 忠孝节义 忠孝节义Zhongxiao jieyi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忠孝, 《韩非子》篇名,韩非在文中就忠孝问题, 对孔孟以及儒家崇拜的忠孝典范尧、舜、汤、武提出了非难。认为,能够称得上忠臣孝子的应当是“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尧、舜、汤、武都够不上这一标准。“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 “舜出则臣其君, 入则臣其父、亲其母、妻其主女”。“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大家都以尧、舜、汤、武为榜样,结果就出现弑君、曲父的事情。据此, 韩非说 “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他认为“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韩非对于忠孝、对于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理解,更加走向极端,具有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一体化的色彩。节义,封建社会把忠臣、烈女视为节义,是最高的道德楷模。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坚持正义的信念,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勇于自我牺牲,这样的品德,也称为节义。 ☚ 礼义廉耻 中正 ☛ 忠孝节义zhōng xiào jié yìloyalty,filial piety,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 忠孝节义zhōnɡ xiào jié yì对国家效忠、对父母尽孝、对丈夫尽节、对朋友尽义。loyalty, filial piety, 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 忠孝节义zhōng-xiào-jié-yì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丈夫尽节,朋友间尽义。是中国传统所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 忠孝节义zhōnɡ xiào jié yì旧时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臣子忠诚于君主,子女孝顺于父母,妻子为丈夫守节不再嫁,朋友间则应互守信义。节: 贞节,也有作“气节,节操”讲的。义: 信义,仁义。 忠孝节义zhōngxiào-jiéyì〔并列〕 忠,忠诚;孝,善事父母;节,气节,节操;义,道义。旧时倡导的道德准则。《封神演义》20回:“民知有~,不知妄作邪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21:“他爱看个唱本本、戏本本,那些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曾迷惑了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