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出口方式转向区域化
80年代以来,随着农副产品出口的迅猛增加,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规模和生产加工水平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从70年代开始,按照区域化生产的要求,先后确定西部地区通榆等9个县为商品牛生产基地;前郭、镇赉等14个县为养羊基地;在吉长两市郊区建设了奶牛和养禽生产基地。1985年9个商品牛基地县能繁殖的母牛达47.1%,高于全省平均42.2%的水平,出栏肉牛2.7万多头。其中出售商品牛2.57万头,商品率达94.5%,成为出口肉牛的重要产区。14个养羊基地县的生产也在稳步发展中,绵羊改良正向高产、优质、细毛的方向发展。1985年绵羊毛产量达4 609吨,其中优质细羊毛2 556吨,分别占全省当年总产的89.7%和97.3%。1985年出栏肉羊21.3万只,占全省的78.1%,商品率达68%,是吉林省冻卷羊肉出口的中心。
80年代以来,利用国家和省内配套资金,在松辽平原的榆树、农安、德惠、公主岭、梨树、扶余等28个县建立了出口玉米、水稻和大豆为主的生产基地。同时,根据国务院和对外经贸部的要求,为了巩固拳头产品,发展骨干商品,带动新、小商品扩大出口,利用国家农产品出口体系建设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外汇贷款、扶持措施费、出口商品科研费、综合基地外汇,以及拨给粮食、化肥、钢材、水泥、木材等多种物资条件,先后在生产有基础、经营管理有办法、出口积极性高的地方,建立了8个品种的49个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单项生产基地和一个综合生产基地。即吉林市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敦化市小粒黄豆出口生产基地;桦甸、抚松、通化、柳河、辉南、安图、汪清、敦化、珲春、磐石、蛟河、靖宇等15个县(市)人参出口基地;通化县、安图县细辛出口基地;敦化、龙井、汪清3个县黑木耳出口生产基地;双辽县和新立城水库柳编制品出口生产基地;通化县滑子蘑出口生产基地;镇赉、乾安、前郭、长岭、蛟河、伊通、双辽、通榆等12个县活牛出口生产基地。
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吉林省经贸部门和各出口公司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同各生产供货单位的横向经济联合,并按照“省内有货源、国外有销路、出口有效益”的原则,以出口骨干商品为龙头,与有关单位实行农贸、工贸、商贸联合,1983年以来经贸部门先后建起了自属粮豆商品、土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包装印刷类企业12家。利用技改资金1 608万元,改建扩建厂房19 570米2,购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22台(套),形成了较稳定的冻牛肉、冻鸡、人参和药材加工、山野菜加工、野生动物饲养等出口商品生产和加工的能力。其中,长春小南出口商品加工厂于1986年10月建成投产,年加工出口冻牛肉、冻肉鸡分别为3100吨和5 600吨,为冻牛肉和冻肉鸡直接进入东南亚、日本、中东和西欧市场创造了条件,结束了这两种商品不能销售远洋的历史。
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的开发与建设,稳定了出口商品的货源供应,巩固和拓宽了对外贸易市场,增加了农副产品出口品种和数量,提高了出口产品质量,降低了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增强了农副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