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土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断 东晋南朝户籍整理措施。 东晋初,中原徙居江南的侨民大多没有户籍。后政府置侨州、侨、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侨户。 但侨州、侨、县无一定境界,不征租税徭役。同时士族又广占田园,荫庇流民,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命侨居的王公以下者都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桓温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戍日行土断法。史称“庚戍土断”。 桓温死后,此法不行。后于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此后南朝各代,又曾多次土断,整顿户籍。搜出不少士族挟藏户口,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