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热带亚热带作物
1.橡胶。云南是中国最早引种巴西三叶橡胶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以广东、云南为主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云南省先在河口、景洪开展橡胶树的引种试验,尔后在滇南和滇西南建立了30多个植胶国有农场。50年代初因种源不足,全部采用低产的实生树。从60年代开始,云南掌握了橡胶树无性繁殖技术,并从国外大量引入无性系橡胶良种,主要品种有PB86、PR107、GG1、RRIM600,统称四大品系。
巴西三叶橡胶原产于南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属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喜温惧寒。因此,国际上曾把北纬17°以北划为植胶禁区,而云南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均在禁区之内。近半个世纪以来,云南边疆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依靠科学,不断实践,勇于探索,终于把橡胶种植区向北推移到北纬25°,建成了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云南植胶区主要分布在境内的澜沧江、大盈江、红河流域,涉及全省7个地州的27个县(市),其中西双版纳州橡胶园面积占全省橡胶园面积的80%以上。1957年全省植胶面积仅1020公顷,1999年发展到20.98万公顷,其中收获面积10.51万公顷;产干胶16.76万吨,面积和产量比1980年分别增长3.9倍和7.9倍,平均亩产106.37千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云南天然橡胶在育种、栽培、初加工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在生产上除大面积推广世界优良的橡胶品系外,还种植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适合云南种植的抗寒高产品系,如云研772、774品系,其抗寒能力达到0.6℃,单株产胶高于国外的GT1号。70年代中期全省开展了橡胶叶片营养诊断施肥新技术,使施肥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2.咖啡。云南省种植咖啡历史悠久,但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未形成生产规模。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的咖啡种植有了较快发展。1960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4000公顷,年产干豆200余吨,以后的20来年由于市场不景气和“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咖啡生产几起几落并大幅度滑坡,至1975年全省仅保存60余公顷。
根据全国咖啡宜植区区划,云南属最适宜种植小粒咖啡的地区,不但质优且能丰产,保山、思茅等地生产的小粒咖啡豆品质上乘,早已闻名中外。经雀巢、麦氏咖啡公司杯品的结果,认为云南咖啡汤色好,香气醇和,具有花香气味,优于巴西的咖啡豆。云南适宜种植咖啡的土地目前尚有3万公顷可供开发利用。1980年省政府在保山召开咖啡生产会议,决定恢复咖啡生产,通过农垦农场规模种植带动当地农户发展。从“九五”计划开始,省政府决定把发展小粒种咖啡列入“新兴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加大专项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从而大大加速了全省咖啡产业开发的速度。1999年全省种植面积达到2.09万公顷,收获面积0.65万公顷,产干豆8 366吨,均居全国第1位。云南咖啡面积虽小,但种植管理和单产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全省平均亩产干豆85.43千克,超过1995年国外最高单产的哥伦比亚(53千克)。云南的咖啡生产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和红河流域的元江、新平,共20余县。思茅地区已成为全省的主产区,1999年全区种植面积12116公顷,保山地区3 870公顷,临沧地区1076公顷,西双版纳州2 437公顷。近年来省内几家工贸公司投资参与开发云南小粒咖啡,促进了全省咖啡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云南咖啡主要栽培品种是铁毕卡变种和波帮变种,这两个品种产量较高,在保山潞江坝小面积曾创造了10.5吨/公顷的世界单产最高纪录,中等管理水平也可达2.2吨/公顷,但上述品种不抗咖啡锈病。80年代曾推广抗锈病品种“S288”,惟产量不高,近年已淘汰。“八五”期间开始推广从葡萄牙引入的抗锈病高产良种“卡蒂姆系列”,其中7963示范结果,一般每公顷可达2~3吨。为了筛选更多的优良品种,云南省已在景洪市的省热作所、德宏热作所建立拥有100多个编号的咖啡种质资源库,省政府已决定在思茅建立咖啡研究所,以加强对育种、栽培、加工的研究。
3.香料作物。云南天然香料植物资源居全国首位,被誉为“香料之乡”。近年来,全省天然香料已开发利用40余种,天然香料年产量已超过全国天然香料总产量的1/3,成为全国天然香料的重要生产基地。香料香精总产量居全国第4位,主要香料产品桉叶油、香叶油、香茅油在全国出口贸易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南香料植物具有品种多、分布广、特有种丰富、名贵香料引种适生条件优越等特点。有用于化学工业及中低档日化香料的蓝桉、直杆桉、柠檬桉、黄樟、香樟、山苍子、香茅等大宗的精油植物;用于食用的香荚兰、肉桂、八角、草果、胡椒、花椒、砂仁、山萘、生姜、大蒜、香椿、薄荷等香料植物;用于高档日化香精的香叶、依兰、白兰、黄葵、茉莉、素馨、金合欢、九里香、滇丁香、栀子花、晚香玉等名贵花类香料植物;还有思茅松、韭叶芸香草、狭叶阴香、紫桂等化学成分独特的种质资源。其中,思茅松以及树苔、云木香等是云南的独特品种。省内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等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均有不同香料植物分布,国外多数名贵香料植物都可在省内找到适于引种、试种、栽培、繁殖的生存环境。高经济价值的名贵食用香料香荚兰的引种、试种已获得成功,目前,已实现种苗工厂化生产及高产栽培,并在西双版纳州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香荚兰生产基地。
云南香料种植及简单加工早在公元954年就有记载,而香料产业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发展的,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末期的野生资源发掘利用阶段,以省内第一家香料企业(昆明香料厂)的建立为标志,开始了规模性发掘,利用丰富的野生香料植物资源,经过简单的蒸馏工艺生产芳香油。第二阶段是60年代初进入开发新产品及引种试种阶段,进一步开发利用野生香料资源,研制生产出独具特色,至今在全国香料生产中仍占有重要位置的树苔浸膏、灵香草浸膏等产品。这个时期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阿拉伯胶、可可、可拉、锡兰肉桂、迷迭香、法国玫瑰、玫瑰香叶、美国椒样薄荷、亚洲薄荷等几十个新香料品种进行试种,并获得成功。第三阶段是60年代中期,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精加工。自1962年起先后在昆明、石屏、宾川、江川等地建立了省内第一批香料原料基地——香叶天竺葵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增至6 000公顷,最高年产量250余吨。之后,又相继在德宏州、红河州建立香茅、枫茅基地,在文山州建立八角基地,在大理州、保山地区建立桉树基地。1980年,全省天然香料产量为435吨,占全国同期香料总量的6.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香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省内香料企业迅速增加到30多家,总生产能力达1.5万吨,生产加工设备配置居全国中上水平,从业人数1 600多人。从事香料种植及初加工的农户约有40多万户,200多万人。还建立了一支技术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专门从事香料植物资源发掘,引种驯化及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为省内香料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1991年全省天然香料产量2 664吨,占全国同期天然香料总产量的30.27%;1995年全省香料种植面积达26.67万公顷(包括桉树和香辛料),省内16家香料企业生产香料香精产量达5 675吨,产值达2.45亿元,实现税利1 597万元。加工生产的香料产品有桉叶油、香叶油、香茅油、黄樟油、八角茴油、依兰油、白兰花油和叶油、茉莉浸膏和净油、烟浸膏、香荚兰豆和香荚兰酊等40多种天然香料和200多个香精品种,产品除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外,还远销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香料产业已成为省内投资效益较好的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胡椒。胡椒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原产印度热带雨林。成熟果实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制成白胡椒或黑胡椒,是著名的调味香料。云南省1955年从海南引进,在保山潞江坝省农科院热带经济作物所试种,取得成功后逐步在全省种植。主要分布在保山市的潞江坝、耿马县的孟定、新平县的漠沙以及绿春、金平、河口、瑞丽、陇川、盈江等县(市)的干热河谷或小盆地,种植规模较小,零星分散。
胡椒适于在高温、多湿、静风、水肥条件好的地方生长,技术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云南省目前胡椒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一般是干湿季分明,年降雨量不均匀,冬春干旱,部分地区存在寒害和风灾,影响胡椒生长。再加上种植管理水平不高,收购渠道不畅以及市场波动等原因,造成云南省胡椒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全省种植面积维持在285公顷以内。1989年种植面积最大,为285公顷。1988年产量最高,达到165吨。1999年全省种植面积146公顷,投产面积78公顷,每亩产量63.2千克,总产7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