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淮北地区井灌
安徽井灌主要在淮北地区。20多年来,机井建设对淮北地区发展农田灌溉,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促进农业机械化以及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发展过程。淮北机井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 发展时期(1969—1980年)。1966—1968年淮北地区连续干旱,而淮北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开采容易,从1969年开始,掀起了打机井抗旱夺丰收的热潮。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1971年。发展井灌的指导思想是: “土洋结合,先土后洋;深浅结合,以浅井为主;机电井结合,以机井为主;沟、塘、井结合,以沟、塘为主”。这一阶段共打机井29 587眼,配套11 016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打井、轻配套,不注重发挥效益,影响了群众积极性,致使1972年打井基本停顿。第二阶段,1973—1977年。1973年,淮北机井建设列入国家建设计划,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和物资设备,机井建设稳步发展,井灌面积逐年增加,效益较为明显。这5年共新打机井52 330眼,配套55 519眼。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还重点抓了淮北地区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井灌规划和淮北浅层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第三阶段,1978—1980年,由于连续出现干旱,中共安徽省委提出“主攻小麦、发展井灌”, “五年实现淮北井灌化”的指导方针,机井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前两次,但由于多方面的工作跟不上去,成井质量差,配套设备粗制滥造,机井利用率低,单井效益低,投入大,收效小。据1980年普查,各地市历年累计打井13 9490眼(不包括病坏、报废机井),配套112 331眼,能够使用的动力设备112 333台、940 269.1千瓦,机井有效灌溉面积305.9千公顷。
(2)衰减时期(1981—1986年)。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尽快建立新的建设与管理体制,井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加之设备老化失修,井灌设施和井灌效益逐年大幅度减少。据1986年统计,全省配套机电井尚有32 431眼,比1980年底减少79 900眼;井灌面积尚有79.52千公顷,比1980年少228.6千公顷。
(3)恢复发展时期(1987—1994年)。1986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恢复和发展淮北地区灌溉的决定》。淮北各地结合因旱减产的教训,加强了对灌溉工作的领导,1987年扭转了灌溉设施被毁坏、灌溉效益下降的被动局面。这个时期共恢复和新增配套机井24 001眼,恢复发展井灌面积98.47千公顷。1994年底,淮北地区共拥有配套机井56 074眼,拥有配套动力39.4万千瓦,井灌面积176.2千公顷。
2.小口井建设。小口井系利用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的竖式农田供水建筑物。井径25~30厘米,井深一般8~12米,投资少,使用方便。到1994年底,淮北地区共打各类小口井近50万眼,其中成井质量较好的有24.5万眼,主要分布在阜阳地区,平均3~4眼配一台喷灌机。在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单井出水量每小时15立方米以上。
3.机井灌溉。
(1)土渠输水灌溉。这种灌水方式投资较低。但由于淮北北部砂土地区和中部砂姜黑土区土壤渗透性大,特别是砂姜黑土难于平整,因而水的有效利用率低,灌水费时、费工,一般每眼井的控制面积不足3.33公顷。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它是以埋设于地下的干、支管和支管上的出水口所组成的管道系统来取代土渠。这种灌水技术具有节水、节能、省地、省时、省工,单井控制面积可达5~10千公顷。1987年开始试点,1994年已发展到33.3千公顷。
(3)人工移运管道式喷灌。这种系统的机泵和管道都是可移动的,有省水、省工、省地、增产、适应性强、灌水可适时适量、不要求平整土地等优点。其缺点是通过高压喷洒,耗能较多,对密植的粮、油作物灌溉时,在田间移动管道有所不便。全省拥有191千公顷喷灌面积,但大都卸掉喷头,手持管道喷洒,这既不经济又不合理。
4.井灌管理。淮北各地在发展机井灌溉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机井管理责任制,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有行政村或村民组统管、联户管理使用、以田养井的专业承包、作价保植的大包干、个体经营等。配套的5.61万眼机井中,已建立管理制度的有4.8万眼,其中统管的1.28万眼,占26%;各类大包干、专业承包的0.63万眼,占13.2%;个体经营、联户管理的2.88万眼, 占60.1%。砀山、涡阳、固镇的一些乡镇正在推行井灌工程所有制改造,将集体所有的机井及配套设备采取拍卖、租赁、有偿转让等形式,将其使用权改为个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