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各级政府重视了畜牧业的服务设施建设,着重抓了良种、饲料、防疫三大服务体系的建立。
1. 良种体系。全省县以上畜牧部门普遍建立了畜禽良种场,着重繁育推广当地畜禽良种,并引进省外、国外畜禽良种,繁育和杂交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共推广大牲畜良种7 905头,其中鲁西黄牛3 866头, 占49.8%;推广良种猪22.23万只;推广良种羊12 870只;推广良种鸡和种蛋5 128万只(枚),其中蛋用鸡3 704万只, 肉用鸡1 524万只。各场生产的优良种畜、种禽输送给省内各级配种站和饲养种畜户,使种畜禽不断更新。1980年以后,涌现出大量畜禽饲养专业户,赶集配种,方便了群众。1990年,全省设有县配种站94处,其中人工授精站71处;乡镇级站992处, 其中人工授精站636处;村一级配种站1 236处,其中人工授精站63处;饲养种畜户31 536户,其中人工授精户449户。全省饲养种牛8 981头,种马748头, 种驴2 872头,种猪16 848头,种羊23 285只。另外,各级种鸡场将繁育的优良种雏、种蛋由良种场直接输送给饲养户。通过各级配种站、饲养种畜户和良种场,使全省构成了良种繁育体系。
2.饲料体系。80年代初,迫于畜牧业形势的发展,在省人民政府的支持和省经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始兴建饲料工业,省成立饲料办公室,在有条件的地区筹建饲料工业,除以商业系统为主建厂外,乡镇企业、农牧部门、供销系统等纷纷建厂。到1990年已建成饲料厂(车间)900余处,能生产浓缩饲料、全价配合饲料、混合饲料、添加剂预配料、药物、矿物添加剂等,品种齐全,提供畜牧、水产养殖用料,全年生产各种饲料250万吨,约可满足需要量的25%。现有饲料厂(车间)的加工能力约在700万吨上下,由于畜禽饲养变动大,饲料粮价格涨落不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实际利用率50%左右,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和加强, 已成为畜禽规模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饲草方面,主要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实行青贮氨化。据统计,1990年全省青贮作物秸秆206.4万吨,氨化麦秸36.3万吨,可养牛100万头。
3.防疫体系。为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乡镇以上各级均建有畜牧兽医站,全省从业人员2万多人。1990年,乡镇一级畜牧兽医站达到2 367处,从业人员15 000多人。村一级设有防疫员,达七、八万人,全省已初步形成了防疫网络,控制了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基层畜牧兽医站为加强责任心,大部分实行畜禽病防治承包,1990年共承包猪1962.4万头,大牲畜239.8万头, 家禽17 857万只, 羊246万只,兔456万只。